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4 (1700-1725).djvu/78

此页尚未校对

風吹墮人,德卿大驚詫叫號,余笑曰:「韓子登華頂,泣 不能下,此何人哉?」顧見石題曰「愛身崖。」先是有蚩蚩 氓誕惑捨身以自戕者,故憐而諭之。余曰:「捨本無捨, 何況愛緣非捨非愛,作如是觀。」二羽衣不能答。導至 試心石、仙人橋,諦視良久。仙人橋遠出括蒼南明石 梁下,至夜宿處小酌罷,三君前行,至石經峪,踞石以 待。余至捫蘿行,見古梅數株,疏影橫斜,酷似西湖林 和靖先生放鶴處。穿梅而度,石寬廣可容數百人,類 虎丘生公徑可三倍之,舊名「曝經石」,不知何時刻八 分書《金剛經》,字大如斗。後好事者復刻《聖經》以厭其 勝,大是奇觀。石盡處有亭,亭之旁有石曰聽泉枕。又 左則泉聲㶁㶁,自巖腹瀉而直下,如噴玉拖練,下分 為池,渟瑩可鑒眉髮。亭後有山,題「高山流水」下為記, 萬兩溪筆,讀之殊伉爽,三君復浮白無算。三君謂余 顧安所得琴,欲一鼓之,令眾山皆響。邀山之神與七 十二君聽鈞天之樂。余歌「山水有清音,何必絲與竹。」 三君輾然笑。咸甫賦《曝經臺》,余因賦《石經峪》。「我來恣 奇觀,流水瀉石上。濯纓見古字,隱隱眾星朗。篆跡半 從鳥跡分,貝葉時聞落葉響。石火不作祖龍劫,龍藏 中開探象罔。枕石聽泉足娛悅,高山流水忽獨往。雕 鏤無乃亦華想,點頭悟石意戃恍。」余謂日觀諸「峰奇 絕,人人能道,乃《石經峪》無心得之,而三君不期之會, 又大奇也。造物忌多取,遊可已夫。時三君遊興猶劇, 欲就榻旁一室甚敝,且細雨濕苔痕矣。欲從徂徠尋 竹溪、六逸故址,石守道讀書堂,南望云云亭,北遊靈 巖,已夕陽在山矣。或欲留浹旬,窮七十二峰之勝,或 以遊從此始耳。」清泉、白石再盟他日。天游子曰:「高山 仰止,心竊嚮往之矣。余走昌平,有白馬山,其高可二 十里,白雲堪把,往往自掌中飛出。白榆歷歷,可捫甌 括,無與伯仲,山人自以孰與漢大。余登泰山,高四十 里,蓋兩白馬云。然仙靈窟宅,福地洞天,何可勝道,而 獨岱為之宗,何以故?豈以帝出乎震,而為萬物受生 之始耶?」滔至徂徠諸山,近若憑几,遠而太行、華不注、 崆峒諸山,若隱若見,眾山培塿,如拱如揖兒孫,蹲伏 如群龍趨入紫微者,不可名狀。總領諸峰以朝上真。 且黃河一抹,汶、泗衣帶,而溟渤在肘腋間,與灝靈相 吞吐,斯亦奇矣。至於為峰、為洞、為泉之奇,天麻、黃精、 椒桂、桃杏、梅柏、巖松崖竹,宜雪宜月,其昏曉煙霏霧 「靄,變幻萬千,又細渺不足道。夫夫也者,載營魄如一 漚起滅大海中。譬之蟬方抱葉吟,而其中已蛻矣。時 而遊,時而非遊,所見無非山,無非非山者,其斯為採 真之遊。如必戀戀於一丘一壑,即凌弱水,日坐崑崙 頂,吾其為山遊乎?惡睹所謂小天下者哉!」時萬曆歲。 尚章協洽清和,月哉生明。

《登岱記》
謝肇淛

歲在己亥仲秋,謝子有事穆陵,道出泰山之趾,泰安 守秦君懋約請曰:「秋氣漸肅,陰氛弗興,是山靈所以 須先生也。」先生上余謝,以使事急,請須歸圖。比歸,以 月之晦,則秦守者且去視篆,為司農劉君文會,於是 輿馬脯糧戒矣。先是天風以霜,至日霧猶濛濛不解。 晨起沐浴謁岱廟。廟制鉅麗如王者居,而漸就頹圮。 諸黃冠色如菜。出「登封門三里,至更衣亭」,則劉君已 袍幘坐軟輿待矣,相與屏騶從上入。山漸深,覺白雲 黃葉,左右飛積。五里許,至高老橋,水沍且涸,即水簾 洞亦涓涓如蹄涔,無奇也。由水簾洞折而東,復折而 北,道始峻峭難行。吾遊山多矣,雖絕地插天,亦必迤 《𨓦紆》迴而上,或輿或步,咸得袖手騁「目,獨泰山不然, 其坦不能十武,輒就石磴磴,皆懸空斗削,高者百餘 級,小以十數,輿中五管在上,胸膝相摩,手挽足抵頭 岑岑也。加以狹崖夾嶂,耳目塗塞,如道委巷,中意甚 苦之。」至玉皇閣,下輿迴望,始見徂徠一峰,獨當南面, 扼塞汶水縈若衣帶,為注目。移時又上,為迴馬嶺,顧 從者自高老橋時,騎已不得前矣。既過黃峴嶺,山勢 稍凹而下,下而復上詣此,是所謂「快活三也。」稍進,為 三天門,巨石對壘,湧泉流注,作風雨聲,殊勝水簾。秦 守跨崖為亭,余登其頂聽雨。遂拉劉君步石磴上,抵 御帳憩焉。前有雙松,相傳秦所封五大夫也。是耶非 耶?存而不論。主人進素饌已,復就輿。由大小龍峪以 至十八盤雲梯,齒齒如升天,但覺余之前趾,擊輿人 之脛,而冠摩其頂,蓬蓬然行雲霄上矣。梯窮而得平 壤,迺有周廬廛巷,成小村落,皆衣食於元君祠者也。 余居祠右公署,署後樹《李斯斷碣》。循而讀之,通四行, 首二字已刓毀,僅得「臣斯」以下二十九字耳。旁為玉 女池。山頂常苦乏泉,獨是池未嘗竭,疑有「神物護之。」 既而劉君來邀,具服拜元君祠。元君者,黃帝七女之 一也。事有無不可知,然其肸蠁靈明,足以奔走萬方 之士女。所入香緡,歲不下六萬,其布捨財帛稱是。官 收其入,以佐匪頒。比者中使榷稅,復增十之二矣,而 膜頂祝釐者,猶肩相觸也。從祠左折更上數百武,為 《磨崖碑》。其他名賢題刻,殆遍山谷,而損於俗子者過 半。至蘇許公所書,為林㷆,以「忠孝廉節」四大字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