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4 (1700-1725).djvu/93

此页尚未校对

太息曰:「夫然而元君之波齊魯者,抑何厚耶?東省方 數千里,厥田中上,煮海灌河,商賈填殷。蓋冠帶之區」, 而霸王之藉也。岱宗十萬金錢,姑無論稅於國者獨 柰何,而藩祿官廩,軍儲公費,取給殫盡,不稍留香火 之餘且也。比見蝗蝻肥𧔥,頻歲告烈,齊魯境井無戶, 釜無火,賣兒鬻女,接袂連踵,當事者咄嗟空庾,而全 活絀策,胡不推元君之餘惠,以救苦眾生也?或曰:「岱 宗之香楮,入者無量,出者有量,且注之籍,歲精核焉, 何餘之與有?」漣漪子曰:「善制國者,上因天時,下因地 材,中參人事,而汰嗇其用,一方之土毛,未有不足為 一方之藉也者。況今皇輿統一,戎馬不驚,官司拱手 奉文網,封內絕少意外之徵調,而故敝然待用香火, 籧廬歲月,且獨不思虔毖香火而來者可數計乎?有 如逢歲之不登而香火頓絀。東省宗庶官司,卒伍諸 鏹,將廢常給乎?不廢常給乎?齊於天下,職方稱饒,從 古號十二矣。本朝包魯為隸,是兩大國合併為一大 藩也。用眾用大,脩之三載,可令戶口無匱乏,六載則 無慮旱潦,九載則戶可絃誦而人儲甲兵。」或曰:「子之 言廣矣闊矣。試約而論,爾所欲推元君之羨積者若 何?」漣漪子曰:「泰岱憑元君之寵靈,歲儲十萬金錢,能 歲省十之一以儲粟民間耶?金錢萬計,歲可儲粟十 萬斛。以萬金六析之積,貯於六郡,并予流通,佈之操 棅,務令子母膏潤,常在閭閻,紅腐殘朽,不在倉庾。第 轉輸十年,能益齊魯間常平粟數百萬,此之謂真普 遍元君惠,此之謂真脩証。宰官果。」或又曰:「成議重改 革,世法多因仍,子之嘵嘵,見為迂耳。」漣漪子曰:「世間 無迂闊人,做不得寬平事。」予即嘵嘵庸何傷?元君靈 爽,意者實聞予言,漫書一通,以俟當世之亮吾迂者。

《泰山文碑刻》
楊時喬

余登岱讀碑志,見古今文詞模畫明盡,偶據見聞,有 昔未發今未備者數言,書此一在無字碑。《禹貢》岱畎 鈆松怪石。《山海經》「上多玉,下多金,多水玉。」道書福地, 多芝草玉石。余嘗聞頂上有夜光,至問羽人,言在無 字碑所。或數歲,或歲一見,長如流虹,動如騰電,蜿蜒 如金鍊,飄搖如火焰,形模如古篆。乃其大者,間有一 「線,通明如微茫,乃其常有者,特多在夜,人未頻見爾。」 竊謂乃玉輝,蓋自昔記之「石蘊玉而山輝」,又外有怪 石,中必產玉,散精發采,時嘗燭天,於此可徵。意者秦 始皇疑為王氣如東南事,乃假《封禪行》以厭之。又以 東南土可取,而此石堅峻萬仞,不可鑿,特置崇碑以 壓之。碑成,又設為鞭石怪語,驚駭當「世,俾謀王者潛 消其意,而卒之真主起豐沛,獨柰何與?」此說於事理 頗近,顧舊籍無傳,未敢遽以為然。或曰:「神主石,曰石 表。曰:下有金書玉簡,以石函之。」曰:「既封標識,其所曰 舊有文字,歲久磨滅。」則皆後人所疑,指有難辨者。又 其色黃白,其紋細膩,其采明瑩。《羽人》亦曰:「其氣常濕 潤鮮澤者,是乃下有」玉,故於此益驗。或謂此石移于 他所,虐用民力而上,竊又謂即此山之石所以異于 他石者,以下有玉故。且當秦時,山初闢,路嶮崎,未若 今砌,安得從下而上?今苟能遍山穴,取置之此地,當 必有類,此無難辨者。一在日觀峰前,皆謂奇觀,謂神 異,自藩參呂公為解,乃有定評。余至日秋末靄盛未 能詳見。竊意目緣景異,景緣境異,境緣時異。是故四 時雲霞霧靄氛祲,日互為變,此為時異。海中波濤滉 漾在島嶼間者與日近;海濱嵐瘴氤氳在溪山間者 與日遠,此為境異。魏莊渠公謂:「始彌望如鋪金者,海; 綠色微茫中有若掣電者,海島溪山相間金色漸淡, 日輪浮動水中,如大玉盤;適海濱望而見」者日,此謂 景異。遊者至,或遇或不遇,遇或晴明,遲速不齊,此謂 目異。及歸,各言其所見而已,想非有欺者。顧亦異而 暫,非可與論于常。惟解謂樵人所稱落日,又大於午 日而不射,目赤如落日而不帶霞,此乃正而常者。是 在觀者自得之,乃益知渾天之是矣。曰:明都寅賓,出 日嵎夷,較此去海近,宅之又當倍於此。所見者一在 封禪臺。泰山始經見,則《虞書》岱宗。凡嶽皆以方位言, 惟此言岱、言宗,乃以帝出震東方,生物為春,故十二 月東巡狩,柴望秩于山川,以其山空洞幽深,宣天地 陰陽之氣,以生育萬物。《記》亦曰:「出雲為風雨。」又「民取 財用,其玅不測」,謂神,故為昭告,報以祀之。三代前惟 為壇,如周制四坎壇祭山林丘陵。又五嶽視三公,謂 其牲器之數視之,非以三公封也。其後則泰為魯鎮, 故得主祀。《魯頌》曰:「魯邦所瞻。」季氏以大夫僭之,夫子 以不如林放非焉。然此特祭祀,未始有封禪,封禪自 秦始,而盛於漢、宋。秦始以壓王氣,漢武以招來海上 神僊,宋真以城下之盟,故假此行。又藉口《管子》「無懷 氏封泰山,刻石紀功。」司馬遷《淮南子》李奇古者封泰 山,禪梁父七十二家。宋景文、仲尼登泰山,見七十二 家之說。此三君者,李斯、王欽若諸臣者,皆英雄博慧 人也。豈不知無懷氏在伏羲前無文字,安得刻石?又 七十二君為何代何人?仲尼有云,何《魯論》不載哉?特 君假之,臣附會之,有不從者,陽驅陰嗾成之。彼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