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5 (1700-1725).djvu/21

此页尚未校对

陽城西北十二里。《寰宇記》謂烏虢,誤矣。《郡國志》言邑 西今有地名舜田,然今潭之益陽、岳之沅江,故梁之 重華縣有《虞帝城記》,亦謂是所都。而《述異記》云:「湘水 岸三十里有相思宮、望帝臺,志為二妃之跡。冷道、臨 武、桂陽、藍山等處,悉有帝堯之祠。藍山更有舜水、舜 鄉,縣西十五里與永明西十五里,皆有娥皇女英之 廟。江華太平鄉有舜女寺」,即此。按歷城東南十里廟 山,晏氏《三齊記》在縣東南,後人思舜而置廟也。《湘中 記》云:「地有舜之遺風,人民純朴,故老猶彈五絃之琴, 為漁父辭,莫不以為虞帝之居。」豈盡信耶?

《重修舜宮記》
元·孟從仕

出泗水縣治愬陽,朝而行八十里之遙,有山曰歷山, 世傳以為帝舜所耕之地。其旁九男之渚,二女之臺, 指為遺跡者甚多。山之東里許有祠有石,刻金大安 元年重修碑也。其營始之日,則莫可考矣。日月既久, 風雨剝落,丹青汙漫,瓦甓罅漏。里之耆老季珍諸人, 一日聚而謀曰:「吾徒幸生帝里,祠宇傾圮,可坐視耶?」 於是同聲相和,戮力相率,富者以資,貧者以力,庀匠 飭材,勞於王事,不數月畢功焉。翬飛矢棘,一復舊觀, 乃礱石為碑,咸來求文。嗚呼!帝之盛德至道,大聖大 賢,孔孟而下數千年間,贊稱褒美,載在方冊者,不可 勝紀。復加一辭,是譽天之高,誇地之厚,非愚則惑也。 雖然,嘗試叩歷山之人,雖嘖嘖云「舜跡」,似常談之不 經者耳。曷摭諸經史之中,表表然係乎世教者,而告 之以興起其俗而正其妄哉?夫天地始位,而人生焉, 其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之綱紀固已從而具矣。然載 籍之中,行之各能盡其道為法則,於天下後世不失 其正者,帝舜而已。舜之於為君,則憂勞天下以熙其 績;於為臣,則舉賢去凶,佐帝堯以竭其忠。於為子,則 「祗載齋慄」,《事瞽》。「以盡其孝;於為兄則棄怨捐怒,友 弟象以全其愛;於為夫則修己行敬,刑二女以信其 義。」蓋帝之行如此,故雖極天地之運,窮四海之廣,凡 為君臣、為父子、為兄弟、為夫婦,取以為法,無有所不 當廟而祀者。今此社之眾,特以陵寢之故而興是功, 其亦能達於斯乎?衣冠祠宇,煥然既具。苟能因廟而 敬像,因像而思道,「求帝之行於經史之中,較以為法, 必將風俗漸厚,而歸於善矣。」某承乏縣職,既愧無承 宣之術以導斯民,而此廟之新者,關乎世教。故拜稽 首而樂為之書。仍作歌詩,俾侑歲時之祭祀云。辭曰: 「於穆舜兮古聖皇,升側陋兮繼陶唐。治無為兮坐巖 廊,調五絃兮四海康。嗟百年兮道陟方。渺蒼梧兮雲 茫」茫,仰神靈兮心不忘。望歸來兮安故鄉。薦蘋藻兮 羅酒漿,竭微誠兮歲蒸嘗。不遐棄兮御一觴,祐吾民 兮樂無央。

《登千佛山記》
明·樊獻科

予來濟南之三月,居臬署中,望城南有山翼然者,千 佛山也,山去城僅六七里。七月七日,古橋宋君邀飲 演武場,場與山復邇,予時先往,亟命輿登山,歷石澗, 循香積院右轉,蓋盤陟三四折,始至山巔。巔巖鑿佛 像,大小不可勝計,故名「千佛山」云。山多棗樹,方纍纍 如垂珠,而蟬聲如曳縷不絕。近巖下,石洞奧窔,中有 池丈許,深碧不可測,遊人多飲而甘之。洞口有門,題 曰:「龍泉洞。」洞之前為對華亭,蓋與華不注山相向也。 亭之東為大佛山,奇衺;而右為茂陵山。華之西為鵲 山,乃扁鵲舊跡。復迤𨓦為藥山,陽起石產焉。自藥山 而南為匡山,隱隱隆隆,復環接千佛山之左,而濟南 城當其中。予乃坐對華亭,命酌而歌。既而俯瞰城中, 有若池荷浮碧者數處,蓋碧琉璃瓦掩映,乃德王諸 宮殿也。稍後有若鋪紅閃日者,僅一隙,孔子宮牆也。 餘見草樹微茫,煙雲蔽野,而城中官舍室廬殆蟻穴 哉!予竊嘆茲山之高,不過數百丈,而下視城中已若 是。設真仙從空中視之,則不啻秋毫矣。世人顧多怩 怩塵壤間,日悚意駢顏于得失利害之衝。豈非爭雄 蟻穴。競銳秋毫哉。

《帝舜歷山辯》
賀逢吉

按:舜耕歷山,紀載不一。《山東通志》博綜審覈,一以為 在濮州,一以為在冀州、河東,一以為在齊地,而卒以 濮州為正,並無一語及泗。惟祠祀內載有舜皇廟云: 「夫三者之說,或取諸應劭,或取諸鄭元,或取諸皇甫 謐,而竟未聞以《孟子》說為証者。《孟子》不云乎:『舜生於 諸馮,遷於負夏,東夷之人也』。」又云:「自耕稼陶漁以至」 為帝,無非取諸人者。《朱子解》曰:「耕於歷山,陶於河濱, 漁於雷澤。」今考本縣,歷山之東有費縣諸馮村,是舜 所生處也。兗州古瑕丘,即負夏地,是所遷處也。歷山 沃饒,是所耕處也。泗河之濱有土澗石溝,稱為名陶, 是所陶處也。歷山東北匯為巨湖,每遇盛夏,瀰漫無 涯,霜降水涸,聲震原野,是所漁處也。以是地而質諸 孟子之言,若合符節矣。于今歷山有帝舜廟及娥皇、 女英二臺,雖未詳所始,而宋金元三朝有重修碑記, 稱帝里云。《詩》曰:「維嶽降神,生甫及申。」我泗山川,故稱 奇異,有帝舜遺跡,在在可稽,獨奈何不辯?且《孟子》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