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
按《圖書編》《山東山考》:「長白山在長山縣南三十里,因 此山雲氣長白,故名。西南又有大湖山,二山並有石 室敗漆船,上有記,皆謂堯時物。」《元和志》:「於陵城西長 白山,高二千九百丈,周六十里,昔陳仲子夫婦隱此, 宋范文正公讀書寺中。」
按《山東通志山川》:「長白山在濟南府長山縣西三十 里,跨鄒平縣界,又名會仙山,山中雲氣長白。」《抱朴子》 云:「泰山之副嶽繡江,發源於此。」《元和志》曰:「山阿有醴 泉寺,即范文正公讀書堂。」
按《濟南府志山川》:長白山跨連四縣之界,其東北屬 長山,北屬鄒平,西南屬章丘,東南屬淄川。此山以北, 平曠無際,直達燕京。長白諸峰,羅列插雲,故自北方 來者,於三百里外望見之焉。《酉陽雜俎》云:「古肅然山 也。」按史稱漢武帝元封元年四月乙卯封泰山,丙辰 禪泰山下趾東南肅然山。今長白山去泰山東北三 百里,非一日可至。《金史》云:「肅然山在萊蕪」,明非長白 矣。又繡江源出章丘百脈泉,在長白山南遠甚。《元和 志》云:「長白山周六十里。」今按:此山東西徑六十里,南 北半之。
杈枒山在章丘縣東五十里,長白迤南之高峰也,亦 名東陵山。山勢巉巖,怪石林立,石多土少,孔竅皆通, 一窟著火則遍山生煙。堪輿家謂「長白龍脈,自泰岱 來此」,初入長白之第一峰云。山之西有孤石大夫祠, 東連玉清山,接淄川界。
會仙山在鄒平縣西南一十五里,長白迤北之高峰 也。其勢巉巖秀拔,形若覆敦。舊傳歲以三月三日為 清明節,則群仙來集,仙燈夜見。土人云,每歲二三月 之際,天氣寒栗,風起霧合,此夜定有仙燈,不必清明 節也。上有玉皇閣,有金母祠。轉而南下有宣風洞,或 云旋風,或云先鋒,登山之總路也。有上書堂,范文正 公亦曾讀書於此。范公泉,泉水巖下,四時不涸。其側 為貓頭峰,前為狻猊峰,皆以形似得名。南向東轉,崇 巒屏列。其陰為羅圈峪,最為險峻,土人避兵處。 摩訶頂,在會仙山東南,長白之最高峰也,上有塔,有 禪院。其陽為三山峪,屬章丘縣。其東為回路峪,《齊乘》 名葫蘆峪,沙河出焉,屬長山縣。
大峪山自羅圈峪委折而東,有超壑峪、種金頂、劈尖 頂、水尖頂、桃花峪。此長白之南嶂也。北嶂則自會仙 以東為老人峰,俗名黃姑山。又東為鍛砧峰,當縣治 正南十三里,又名印臺山。兩嶂之間,謂之大峪。峪。有 二十四村,良田滋焉,甘泉出焉,佳樹所生,百果時熟。 有象山在劈尖頂北。松山在象山北。有峪勝庵原名 「柳家庵。」明崇禎中,僧圓湖創修四廟,皆山澗環流,北 與書堂上下遙對黃谷庵、生生庵,皆大峪之勝概也。 石戶頂,在會仙山北,兩峰巉巖對峙,澗崖滴水不絕, 名「滴水崖。」北峰尤險峻,可以避兵。
《玩湖頂》山頂可西望湖光,故名。或云「萬戶頂」,上可容 萬戶也。下為魯家泉,在鄒平縣西南十里,澗水幽折, 林壑最勝。
九龍山在鄒平縣西十五里。《長白》支脈北出,蜿蜒若 龍頂。道經其上第五、六峰之間為搭山道,步與騎可 陟。第六、七峰之間為啞婦口,或稱「隘阜口」,車輜之所 由也。
白雲山在淄川縣西北五十里,原名玉皇頂,上有玉 皇宮,有元君祠。西與摩訶頂相望,為長、白兩高峰。俯 視會仙山,遙見泰岱于眾山之外,以山脊為界,南屬 淄川。山半有泉,有張先生書院,元張臨教授也。有青 山、箕山、雪山諸峰。北屬長山,為天井峪。峪壁石龕曰 朗明洞,泉覆洞門注下,曰天井泉。其西北曰豁坂,有 卸甲洞。
「玉清山」,長白之南嶂也。「青嶂」泉出其陽。
柱子山在長白山東南,孤峰如柱。
按《章丘縣志山川》:「長白山在縣東三十里,古肅然山, 高峻秀拔,遠望蒼翠參差,如筆架之狀,故人呼為筆 架峰」,根盤甚大,山連鄒平界,今入鄒平。昔范文正公 隱處長白山即此山。上下二書堂在黌堂嶺會仙峰 下。公母嫁齊,居秋口公,讀書此山,相去百里。
按《淄川縣志山川》:「長白山縣西北五十里,以雲氣常 白,故亦曰常白也。跨連四縣,長山位其東,鄒平當其 北,章丘在其西,而山之陽則在淄川,朝旭夕煙,絪縕 萬狀。」元張長白先生臨書院在山半東南麓。
按《鄒平縣志》山川,長白之名,見於史志者,《魏書》在東 魏郡博平縣,劉宋所僑置之縣也。《隋書》在章丘縣,《金 史》在章丘、長山二縣。今實盤踞四縣,聯峰蒼翠,透入 雲表,而委折不盡者,皆為長白。此山以北,平曠無際, 直達燕京。
「摩訶頂,自杈枒下而起黌堂嶺,嶐嵷而來,復下起此 頂。長白群峰,惟摩訶頂為最高。爰自泰嶽作鎮東維, 分巒劈岫,委蛇斷續,遙挹滄海,其中迴盤蘊蓄之處, 隨路作州邑村鎮。於此特起一峰,嵯峨端秀,南北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