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5 (1700-1725).djvu/95

此页尚未校对

大羅頂,南連望聖臺,臺下有東谷池,西南石上有羅 侯顯跡,又有善才庵。又東去臺有溫湯池、溫泉寺。釋 覺同詩:「度險凌寒上翠巒,東臺風景望中寬。深藏佛 境乾坤大,遠鎮皇圖社稷安。天雨飛花香冉冉,海波 浮日影團團。幾回笑指蓬萊島,三點青峰似髻蟠。」西 臺高三十五里,頂平周二里,頂上有魏文帝人馬跡。 北有祕魔巖,洞天隱中,有聲如風。西嶺畔有薩埵崖、 捐身崖,去臺西北有八功德水。東北下有文殊洗缽 池。釋覺同詩:「西嶺嵬峨接遠蒼,回瞻鄉國白雲傍。孤 峰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花鋪蜀錦, 秋風仙桂落天香。當年獅子曾遺跡,巖谷常浮五色 光。」南臺高三十七里,頂平廣,周二里。南去七十里,麓 畔有聖僧巖,又名滴水巖。南二十里西崖畔有三賢 巖,又名七佛庵。東三十里交口,下有聖鐘山,狀如覆 鐘。西北一十五里有清涼嶺,嶺西北有清涼泉,上有 羅漢洞。東北有竹嶺。東南十里有金閣嶺。蔣誠詩:「融 融日午麗崇臺,四面山光罨畫開。清磬有聲常出樹, 古碑無字漫封苔。安禪老衲忘生滅,解脫神仙任去 來。多少路傍經過客,登臨不惜重徘徊」北臺高三十 八里,頂平廣,周三里,名掖斗峰。頂南畔有羅侯臺,臺 頂有黑龍池,即天井。南下二十里有白水池,與天井 連。其水經繁峙縣峨谷口入滹沱。其麓有七佛池,南 又有飲牛池。東北有寶峰,又名「寶山」,產銀石碌,又產 天花菜。東北二臺麓有金剛窟,又名金剛洞,去二臺 各二十里,昔佛陀波利入此不出。

按《山西通志山川》:「五臺山在五臺縣西北一百四十 里,山五峰高出雲表,頂皆積土,故謂之臺。」《佛經》云:「北 方有文殊師利所居之地,曰清涼。」即此也。

聖鍾山與五臺山相連。有仙寺嶺、三賢巖、習觀巖、聖 僧巖、青風、寶陀嶺。勝蹟二十二處。

按《太原府志山川》:「五臺山在五臺縣東北一百四十 里,環五百餘里,五峰高出雲表,頂皆積土,故謂之臺, 又名清涼山,臺分東、西、南、北、中,寺字壯麗,山中圓光 時現。」

按《五臺縣志山川》:「五臺山在縣治東北一百二十里, 世傳文殊師利所居之地。」

《橋梁》西巡橋在臺山塔院寺前,舊名「巡檢司橋」,今名 「西巡橋。」

村屯。出縣北門,至蕭家河正東,去上坡三里,為淲陽 嶺,依嶺建剎,殿閣頗麗,為臺山西來第一山門。 按《清涼山新志化宇》:「震旦之有清涼山者,乃文殊菩 薩之化宇也。亦名五臺,以歲積堅冰,夏多飛雪,曾無 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峙,頂無林木,若壘土然,故曰 五臺。地連鴈代,盤礡數州,周五百餘里,左鄰恆嶽,右 俯滹沱,北凌朔塞,南瞰中原,為大國之屏藩,作幽燕 之襟帶。五峰中立,千嶂環開。縈紆盤鬱,無非梵行之 棲;隱顯高低,盡是真人之宅。雖寒風勁冽,瑞草爭芳; 積雪瀰漫,名花競發。白雲凝布,奪萬里之澄江;杲日 將昇,化一川為大海。」此其常境也。若夫精心鑽仰,刻 意冥求,聖境靈區,隨時幻化。或神燈觸目,「或佛光攝 身,或金閣浮空,或竹林現影。金剛窟裏,列聖森森;澡 浴池邊,群真濟濟。披霞撥霧,身登物外之天;躡石捫 蘿,步入非常之境。實百靈之奧府,乃萬聖之幽都。其 間靈異,匪得名言;徵其源也,乃曼殊大願之所持,如 幻三昧之所攝。無方無體,非色非空,觸類而彰,應心 而注。故得染煙齅氣,咸資般若之光;觸體沾雲,悉植 菩提之種。」《大疏》云:「自大師晦跡於西垂,妙德揚輝於 東夏。雖法身常在,雞山空掩於荒榛;應現有方,鷲嶺 得名於茲上。」自非大士慈雲瀰漫,智海汪洋,廓法界 以無疆,盡眾生而為願,孰能感應若斯之盛哉?或問: 域內名山有五,古帝王四時巡狩,以時祀之。而泰山、 梁父為四嶽長,於茲封禪,載諸經史詳矣。今文殊大 士居清涼山,而令海內傾心,亦有所考證乎?答曰:「《大 華嚴經》云:『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已來諸菩薩 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 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又《寶藏陀羅尼 經》云:「佛告金剛密跡王言:『我滅度後,於此贍部洲東 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童子 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及有無量天龍八部 圍繞供養』。」斯言可謂審矣。此外自古及今,神人顯彰 甚多。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者,四果人也,始至此土, 以天眼觀,即知此山乃文殊住處,兼有育王所置佛 舍利塔。又宇文後周時,有化人來遊此土,云禮迦葉 佛說法處,并往清涼文殊住處。至山,忽化現文殊像, 騰空不見,乃知即文殊化身。又唐初,師子國僧跣足 而來,禮清涼山。又唐道宣律師感諸天人常來侍衛, 咨詢諸天冥遠之事,無不詳答。極言清涼山為文殊 所居,靈異彰著。已上諸條,並出《感通傳》。故藍谷云:「此 土名山,雖嵩岱」蓬瀛皆編外典,未有若清涼出於佛 口,傳於龍藏,宅萬聖以敷化,冠五印以飛聲,美曜靈 區,利周賢劫者也。問曰:「『有云劫火洞然,此山不壞』。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