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6 (1700-1725).djvu/11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三十四卷目錄

 五臺山部雜錄

 五臺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三十四卷

五臺山部雜錄

《聞見後錄》:五臺山佛光,其傳舊矣。《唐穆宗實錄》:元和 十五年四月四日,河東節度使裴度奏:「五臺山佛光 寺側,慶雲現,若金仙乘狻猊,領其徒千萬,自巳至申 乃減。」又峨眉普賢寺光景殊勝,不下五臺,在唐無聞。 李太白《峨眉山》詩言仙而不言佛,《華嚴經》以普賢菩 薩為主。李長者《合論》言五臺山而不言峨眉山,又山 中諸佛祠俱無唐刻石文字,疑特盛于本朝也。 《後山談叢》:「婺州李翁與鄉人如五臺山,眾少皆騎,翁 老且躄,獨步行。既至,眾所見端相如常。翁與山東老 人所見寶閣千疊。山東老人持菩薩戒四十年矣。」 《輟耕錄》:「五臺山有鳥名寒,號蟲,四足有肉,翅不能飛, 其糞即五靈脂,當盛暑時,文采絢爛,乃自鳴」曰「鳳凰 不如我。」比至深冬嚴寒之際毛羽脫落索然如𪃟雛 遂自鳴曰「得過且過。」嗟夫世之人中無所守者率不 甘湛涪鄉里必振拔自豪求尺寸名詫九族儕類則 便志滿意得出肆入揚以為天下無復我加矣及乎 稍遇貶抑遽若喪家之狗垂首貼耳搖尾乞憐惟恐 人不我恤視寒號蟲何異哉。是可哀矣。

五臺山部外編

《清涼山新志》:「漢明以前,聲教未至。臺山聖境,聞者尚 稀;況身歷者乎?其時林木茂密,虎豹縱橫,五峰之徑, 人跡罕通。偶有川原平衍之地,皆黃冠所居。惟遙望 五峰,祥光煥發,神燈夜懸,皆以為神人之都。相傳有 仙人者,頂綰五髻,衣掛三縷,或獨行無伴,或群兒相 逐,望之儼然,即之便失。或云周時即在此山,或云莫」 窮其始。嗣以人蹤日繁,出入漸少。住山,黃冠俱目為 素衣仙。後漢時尚有見者,至魏晉間,遂絕蹤跡。《三晉 異記》曰:「無恤登常山西,占紫雲之瑞,疑鴈代間有王 氣,因獵于五臺之阿,倏爾雲淡若水,見神人焉。衣素 容若金,儼若熙若。占之蔬祭吉,遂罷獵而返。」後《寶藏 經》至,乃知五髻童子,文殊化身也。

漢中印度有摩騰、法蘭二尊者,以天眼觀震旦,有大 乘根器,緣會已熟。并觀五臺文殊所居,而聖教未至, 知歸者少。遂齎釋迦文佛畫像並四十二章經。將東 適震旦。時孝明帝永平七年正月,夜夢金人身高丈 餘,赫奕如日,來詣殿廷。旦令占之,傅毅對曰:「臣覽《周 書異紀》云:『西方有大聖人出,其沒千載,教當及此』。今 陛下所夢,無乃是乎?」帝遣王遵等十八人西訪,至月 氏,遇二尊者,延請東還。于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至 洛陽,以經像上帝。帝披㲲睹像,果與夢符。帝以預夢 告,騰蘭對曰:「此如來以大法囑累于陛下,願陛下勉 之。」帝問:「法王出世,何以教不及此?」對曰:「聖人應必以 時,形必以感。彼土乃大千世界之中,群靈並集,根器 先熟,他機未感,故佛不應。譬之池澄而月皎,否則晦 矣,豈月之咎哉?況教化所及,各有遲速,亦隨其宜也。」 帝問:「此土豈無聖人居化耶?」對曰:「此土有五臺山者, 乃文殊大士所居,攝化無量天龍鬼神,然非戒定澄 神者,莫能睹也。」至次年春,禮清涼山回,奏請鼎建伽 藍。復言山形宛同印「度靈鷲山寺,宜即用為名。」帝以 始信化緣,加大孚靈鷲寺,孚即信也。仍度僧數十居 之。先是此山皆黃冠所居,佛化既至,異道無光。十四 年正月,五臺道士白塵等與五嶽道士褚善信等謀 奏帝焚經以辨真偽,帝許之。于十五日,帝幸白馬寺, 道士立壇設祭,集《七十二子書》于壇中,騰以佛舍利 經像,置于壇西。齋訖,道士執香炬,遶壇泣曰:「臣等上 啟《太極大道》元始天尊,眾仙百靈,今佛教亂夏,正道 失蹤,元風墜緒。臣等敢置經臺上,以火取驗,欲使開 示蒙心,得辨真偽。」便縱火焚經,經從火化,悉成灰燼。 道士失色。時佛經像烈火不燒,舍利光明旋空成蓋。 摩騰法蘭踴身虛空,現十八變,為帝說偈曰:「狐非獅 子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納,丘無嵩嶽榮。法雲垂 法界,法雨潤群萌。顯通希有事,處處化群生。」事畢,即 旋印度焉。唐太宗登焚經臺,賦詩曰:「門徑蕭蕭長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