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6 (1700-1725).djvu/18

此页尚未校对

湛方在定。義呼之曰:「湛闍𥟖。」湛出定,瞪目視之。義曰: 「汝在生死穴中耽著,何時是了期?」湛忽然大徹,汗下 如雨。後人呼其樹為生死蘽。 李思遜,山東人。負八十老母,禮覲清涼山。明年母卒, 遜思罔極,一步一禮,至北臺麓,結菴修道。逢異人授 靈藥,吞之,羽化而去。後人目其居為仙人菴。

僧伽大師持《文殊五字咒》,多神異。天寶間,來遊清涼 山,不入民舍,夜坐林間,攜舍利瓶,放光自照。嘗入定 中臺之野,天花擁膝,七日而起,經夏復還。西域。李白 作歌贈之,此非泗州僧伽也。

宋太平興國中,僧辯聰者,遊五臺,寄清涼寺。過夏,一 老衲出入眾中,若佯狂者,為眾輕易,惟聰敬事之。解 夏將還,老衲以書付聰,囑曰:「至京城北,尋勃荷投之。」 聰辭去,竊發書觀之,其詞曰:「子遊世間日久,彼眾生 得調服否?彼若調服,子亦調服度生。事訖,惟宜速返, 恐俗緣打失,流入世諦也。」聰亦不解所云,復緘之。既 至於廣濟河側,聞小兒呼「勃荷。」聰急往觀,乃趙氏欄 內,放生大豬,項帶銅鈴。聰就呼「勃荷」,豬躍起。聰以書 投豬,即口接書,人立而化。

景德間,代州謝平於東臺麓見一老叟,招之入深谷。 川原暢衍,花木秀茂,茆茨石室,皆非凡境。叟命採薇 而食,其味柔滑甘美,逍遙久之,思母辭還。其母病將 危,平以所攜薇食之,宿患頓愈。平居三月,復往尋之, 了無所睹矣。

宣和八年夏,代州牧趙康弼、巡檢董梁,同真容院慈 化大師數十人,至那羅洞。趙公偕慈化入窟,行數步, 隘不能進。既出,見異僧立於洞口。趙戲曰:「我遍遊洞 底而來,師何不入?」僧曰:「我能入一微塵遊沙界,況此 恢恢者乎?」即踴身而入,殊無阻礙。眾候於洞口,數日 不出,惟所攜笠子存焉。因建塔臺頂藏之。今東臺有 「笠子塔。」

至道間,真容院僧道海者,結百僧會,諷《華嚴經》。以四 月八日為眾僧設浴,藥草煎湯,名香薰室,巾單鮮潔, 果餌珍奇。先請首座耆年數人入浴。眾方解衣次,忽 聞揮洗聲。首座入視,見群童身作黃金色,浴於澡池。 首座既怪且疑,出謂浴主曰:「一眾未浴,何容群童先 入?」主大驚,入視,惟光明滿室,異香馥郁,了無人焉。乃 知聖僧示現。一時傳為盛事。

紹聖間,宰臣呂惠卿視堠戍,道經五臺山。至中臺,忽 暴風雷雨,聲震林壑,從者驚悚。潛伏有物,狀若蒼虯, 出雲霧中,雷電繞之。惠卿駭甚,不敢仰視。移時而霽, 見一童子,體黑而披髮,以蒲自足纏至肩,偏袒右膊, 手執梵篋,直來問惠卿曰:「居士何見而震駭若此?」惠 卿曰:「夙有障緣,遇茲惡境。」童子曰:「今已滅矣,居士何 求而來?」惠卿曰:「求見文殊大士。」童子曰:「求見菩薩何 為?」惠卿曰:「嘗覽《華嚴經》,旨深意廣,欲請命大士箋釋 流行,使闇夜疾得光明,大心藉以開悟。」童子曰:「諸佛 說法,簡易明暢,如《十地》一品,釋文不過數紙。今教家 株蔓,注近百卷,而聖意轉晦,真所謂破碎大道也。」惠 卿怫然曰:「童子容貌寢陋,而敢譏訶前輩乎?」童子笑 曰:「居士謬矣。此間一草一木,無非文殊境界。在汝日 用,觸事不迷,此真文殊也,曷以凡情亂干思慮耶?」惠 卿忽醒,俛仰之間,童子騰空現菩薩聖像,跨金獅隱 隱沒於雲際。惠卿命高手摹衣蒲之相,流傳至今。云 明璧峰禪師,名寶,今世稱金璧峰,乾州永壽石氏子 也。母張氏,好善,有老僧授觀音像,囑曰:「謹事之,生菩 薩兒。」未幾峰生,感白光貫室之異。六歲,依雲寂溫公 剃落受具。及長,遍歷講肆,忽歎曰:「《三藏元談》,皆標月 指,如來心法,果如是乎?」遂棄所學,謁如海真公於縉 雲。晝夜精勤。偶攜筐擷蔬,忽凝坐不動,歷三時方寤。 真詰曰:「子入定耶?」師曰:「然。」真曰:「何所見?」師曰:「有所悟。」 真曰:「悟處如何?」師舉筐示之。真曰:「不是。」師置筐於地, 拱手而立。真又曰:「不是。」師便喝,真攔胸擒住曰:「道!道!」 師揮拳築真仆之。真起,徐曰:「未在此,塵勞暫息耳。必 使心路絕,祖關透,然後大法可明。」師由是脅不沾席 者三年。一日,聞伐木聲,汗下如雨,乃曰:「古人謂大悟 一十八遍,小悟無數,豈欺我哉?未生前事,今乃知之。」 亟見真求証,真不諾,師掀倒禪床而出。翌日復見真, 真於地下畫一圈相,師以袖拂去之;真復畫一相,師 於圈中畫一畫,又拂去之。真總畫三十圈,相師一一 具畣。真大笑曰:「參學悟道,世豈無之?能明大機大用 者,惟子而已。」遂授記莂,且囑之曰:「昔無用和尚謂我 云:『座下出三虎一彪,爾其彪耶?爾緣在北,當詣朔方, 必弘吾道』。」先是師於定中見一山秀麗,重樓傑閣,金 碧絢爛,諸菩薩行道其中,有招師者曰:「此祕魔巖也。 爾昔居此,何遽忘之。」後師北遊五臺,道逢蓬首女子, 身衣雖敝,而五彩閃爍,赤足徐行,一黑獒隨後。師問: 「何之?」答曰:「入山。」師曰:「入山何為?」答曰:「一切不為。」言訖 而沒。叩同行者,皆不見。因就地建靈鷲菴,以待方來。 僧俗聞風,數千里趨赴食堂,每逾萬指。至正間,詔求 雨澤,師入京即大雨,帝賜千金為飯僧資。逾年,復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