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6 (1700-1725).djvu/21

此页尚未校对

中條山部彙考

《左傳之王官 山海經之甘棗山 史記》
之薄

山襄山

中條山在今山西平陽府境內,西北抵蒲州,西抵夏、 浮山二縣,南抵芮城,東北抵垣曲,而北則跨解州及 臨晉、安邑、聞喜、平陸諸縣。其山名載於經史者不一, 其山之嶺巖洞谷延袤於各州縣者,其名亦不一,而 總謂之「中條山。」

中條山圖

中條山圖

按《春秋左傳,文公三年》:「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 及郊。」「王官」,晉地。

按《山海經·中山經》「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共水出焉, 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 葉黃華而莢實,名曰蘀,可以已瞢。」有獸焉,其狀如請幫助識別此字。 《鼠而文》題其名曰:請幫助識別此字。食之已癭。 按《史記封禪書》:「自華以西名山七,曰薄山。」薄山者,襄 山也。徐廣曰:「蒲阪縣有襄山。」《索隱》曰:「應劭云:襄山 在潼關北十餘里。」《穆天子傳》云:「自河首襄山。」酈道元 《水經注》薄山統目與襄山不殊,在今芮城北,與中條 山相連。是薄、襄,一山名也。又《正義》曰:「薄,音白落反。襄 音色眉反。」《括地志》:「薄山亦名襄山,一名寸棘山,一名 渠山,一名雷首山,一名獨頭山,一名首陽山,一名吳 山,一名」條山,在陝州芮縣城北十里。此山西起雷山, 東至吳坂,凡十名,以州縣分之,多在蒲州。今《史》文云 「自華以西」,未詳也。

按:《魏書地形志》,「河北郡南安邑。」有「中條山。」

按《水經·河水注》,水北出於薄山。太史公《封禪書》稱華 山以西,名山七,薄山有其一焉。薄山即襄山也。徐廣 曰:「蒲坂縣有襄山。」《山海經》曰:「薄山之首,曰甘桑之山, 共水出焉。」揚雄《河東賦》曰:「河靈玃踢,掌華蹈襄。」注云: 「襄山在潼關北十餘里。」以是推之,知襄山在蒲坂也。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河東名山雷首,在河中府」 河東縣南十五里,一名「中條山。」唐司空圖居山之王 官谷。

按:《金史地理志》河東南路,「河中府河東虞鄉。」俱有 《中條山》。

又解州芮城、夏安邑。俱有《中條山》。

按:《明一統志山西山川》:「中條山在平陽府蒲州東南 一十五里,此山跨平陸、芮城、安邑、夏縣、解州之境,山 有桃花、元女二洞及谷口蒼龍等泉。」

按《山西通志山川》:中條山在蒲州東南一十五里,以 其中狹而延袤不絕,故名。又以南北狹薄,亦名薄山。 其陽跨芮城平陸,其陰跨解州安邑、夏、聞喜、垣曲諸 縣。解州境有膽礬窟二處,又有桃花、元女二洞及谷 口蒼龍等泉。至夏縣境有洞石崖上書「玊溪頭」三字, 相傳司馬溫公嘗讀書於此。《水經注》曰:「薄山即襄山」 也。徐廣曰:「蒲坂縣有襄山。」揚雄《河東賦》曰:「河靈玃踢, 掌華蹈襄。」注云:「襄山在潼關北十里。」

筆架山,在蒲州南十五里,中條之北面,數峰排立,拱 對州城,中高末下,形若筆架然。

麻谷山,在蒲州南三十里,地名「六管」,數峰相庇,群壑 皆輔,氣象盤鬱,林巒蔽空,為中條之勝。

八盤山,在蒲州南二十里,中條之北面,八折至頂,轉 南即為「歷山。」

鳳凰山,在蒲州西七十里。一云「鳳山」,與潼關鳳山相 對,為中條之盡頭處。

棲巖在蒲州南一十五里中條山內有棲巖寺。 蒼陵谷在蒲州東南一十五里,中條山陰之西麓。 谷口在蒲州東南一十五里,中條山陰之中麓。 大谷口在蒲州東南一十五里,中條山陰之東麓。 中條山又在浮山縣東四十里,南通翼城東烏嶺,北 達岳陽草峪嶺,而其東支遙接沁河界。

堯山在浮山縣東八里,即中條之西麓。巋然高出,上 有帝堯廟,因名。古柏數株,傳聞帝堯曾避暑於此。 諸葛河在浮山縣北六里,源出中條山。

中條山,又在臨晉縣南七十里。

方山在中條山東,與臨晉縣治對。上有方田數「畝,泉 流涓滴,草木蓊鬱,老幼歲時往觀焉。」

王官谷在臨晉縣南七十里中條山中,以「王官廢壘」 為名。《春秋》:秦伐晉,取王官及郊,即此。巖洞深邃,泉谷 幽奇,有天柱、掛鶴諸峰,瀑布、貽溪諸水,山水之勝,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