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6 (1700-1725).djvu/23

此页尚未校对

謂西華嶽,東太行,此山當其中,故云中條。《山海經》為 中經條谷之山,一名蒼梧山,山產梧桐蒼玉。《竹書》曰: 「鳴條有蒼梧山,舜崩蒼梧」,即此。

「雲蓋峰」,在蒲州東三十里,中條山之北面,壁立萬仞, 高入雲表。

「玉洞」,在蒲州東南一百二十里,中條之陽。

老陳溝在蒲州南六十里中條山。昔有陳姓者牧馬 其中,故名。

柳溝,在蒲州東南十五里,棲巖寺東。

「大黃泉」在蒲州東南十五里中條山北麓。

梨花泉,在蒲州東南十五里中條山大谷之中。 「龍母泉」,在蒲州東南十五里中條山大谷之中。 「天柱峰」,在臨晉縣王官谷南,瀑布經其西。

白雲洞,在臨晉縣王官谷內,元孤雲子李純夫所居, 構「了了菴」,以擬「休休亭」者。

胡村澗在解州張公泉東五里,源出中條山陰。 「桃花澗」在解州胡村澗東五里,水出中條山頂。 「堡子谷」在解州大水澗東二里,源出中條山,北流入 鹽池南溝。

金盆水,在解州。出中條山,趨鹽池南溝,其東為關帝 祖塋,亦名「小聖溝。」又其東有小龍五澗水、二郎、三郎 谷諸水,皆出中條山陰,北流。

分雲山在平陸縣西北四十里,中條山之一峰也。層 巒峻岫,走霧分雲,視諸山獨為嵌崿。尋幽眺遠,或有 取焉。但路絕羊腸,不易升也。

清涼山,在平陸縣東北六十里,乃中條一脈。晉執虞 公於此。其絕頂曠闊,四望無際,俗謂「四州圪塔。」蓋蒲、 解、絳、陝皆可目及也。

吳山在平陸縣北五里,中條山之支。其山高平,上皆 民田。南麓有吳泰伯廟。蓋虞仲封此,並祀泰伯,故以 「吳」稱焉。

橫嶺在平陸縣北四十五里。中條之脊,西通解州,東 達夏縣,南北自縣至運司一百里,名「車輞峪。」舊行鹽 車,今徑,險仄不可行,較青石槽稍近。

甘棗山,在芮城縣東北三十五里,今名「刺林溝」,中條 之分名也。

方山,在芮城縣西北三十里。峰巒高峻,可與「二華」爭 雄。

太峰在方山東。

百二十盤在芮城縣北山之陰,石磴盤旋而下,故云。 「其徑北達臨晉」,即唐司空圖所隱王官谷也。

直岔嶺在芮城縣東北六十里甘棗山東,今亦名「橫 嶺」,中條山之巔也,路通南北孔道。

條山之尾,在垣曲縣西南九十里,迤邐至郭南里許, 拱向縣治為案。下臨黃河,上有洪慶觀,又建觀河亭 焉。

按《蒲州志山川》:「中條山在州東南十五里,即雷首山。 山上有棲巖、萬固等寺,谷口蒼陵等泉,有題詠 古蹟。」「李樂營,在中條山南。漢興平二年十二月,獻帝 渡河,幸李樂營,河東太守王邑獻綿帛。」

瑞雲亭在州南中條山上。宋時建,今廢。

望川亭在州東南中條山上棲巖寺前。宋宣和二年 建。西望秦川,如在几席。明萬曆十年,王崇古重修。 避暑樓在中條山棲巖寺。隋仁壽元年敕建,今廢 寺觀。萬固寺在州東南一十五里中條山麓。唐大中 八年建。初名「建元」,後改今名。

棲巖寺在州東南二十里中條山之上,後周建德中 建。

按《浮山縣志山川》:「中條山俗名為橫嶺,在縣東四十 里。」

按《臨晉縣志山川》:「中條山在縣南六十里,西自蒲州 之草坪頭,東至解州之紅臉溝靜林寺,東西凡四十 里。其支山為方山,一名檀道山。《山海經》云:檀首山。」《水 經注》云:「鹽道山亦名百梯山,其頂方平,故又曰方山。」 與縣治對,岧嶢插漢,為中條之首。五老峰亦俯其下。 山頂舊有靈峰寺,唐宋金元為永樂、虞鄉兩縣勝地, 號「大叢林。」宋廢永樂,元廢,虞鄉寺遂荒頹矣。

王官谷虞鄉城東南十里。《左傳》文公三年,秦伐晉,取 王官及郊。呂相《絕秦書》曰「俘我王官」是也。唐司空圖 有先人別墅在焉,值唐末喪亂,遂隱不出。《山居記》云: 谷之名,本以王官廢壘在其側,今司空氏易之為禎 陵溪,亦曰禎貽溪。

祠廟:聖人殿中條山下,洗馬村東。明嘉靖間,華州生 員陳道周隱居寓此,建廟,塑孔子四配、十哲像奉事。 萬曆間,其弟子陶尚和等重修。

按《解州志山川》:「中條山在州南五里,山勢巉巖峻拔, 自王官谷東二十里紅臉溝為州西境。溝西上有靜 林寺,在山翠微間,古柏森蔽。寺東十五里為桃花洞, 在州西南七里,昔人見洞旁泛桃花,故名。洞東三里 為白龍谷,東上八里為直岔嶺,稍東為荻子谷,又稍 東為五龍谷,在州正南五里,其東岫有石巖,巖水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