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6 (1700-1725).djvu/37

此页尚未校对

姑射山部雜錄

《山海經·東山經》:「盧其之山,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 之山,無草木,多水。」

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無草木, 多石。

又南三百里,曰「南姑射之山」,無草木,多水。按此三山亦名姑射

但註未引《莊子》之言為證,且分「三山」 ,自非本部姑射山矣,故以此入《雜錄》。

姑射山部外編

《山海經·海內北經》:「姑射國屬列,姑射西南山環之,大 蟹在海中。」蓋千里之蟹也。

壺口山部彙考

禹貢之壺口

壺口山在今山西平陽府吉州之西七十里,大寧縣 馬鬥關之南二十里。其山西崖之腳,盡受黃河之水, 傾瀉奔放,自上而下,勢如投壺,故名「壺口。」昔唐堯時, 大禹治水即始于此。今每逢秋漲,波濤洶湧,震動遠 近,洵稱宇內奇觀。

壺口山圖

壺口山圖

按:《書經夏書禹貢》「既載壺口,治梁及岐。」蔡傳壺口,山名。 《漢地志》在河東郡北屈縣東南,今隰州吉鄉縣也。 按《漢書地理志》河東郡北屈《禹貢》壺口山在東南。 應劭曰:「有南屈,故稱北屈。」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東郡北屈有壺口山。」《禹貢》曰: 「壺口,治梁及岐。」

按:《水經汾水注》:「汾水南與平陽合,水出平陽西壺口 山,《尚書》所謂壺口治梁及岐也。」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壺口山在慈州吉鄉縣。」《郡 縣志》:「平山一名壺口山,今名姑射山,在晉州臨汾縣 西八里。」

按:《金史地理志》:「河東南路平陽府臨汾。」有壺口山、 汾水。

按:《明一統志山西山川》:「壺口山在平陽府吉州西七 十里,《禹貢》既載壺口,即此。」

按《山西通志山川》:「壺口山,在平陽府吉州西七十里。 《禹貢》曰:『冀州既載壺口』。」又曰:「壺口雷首,至于太岳。」蓋 河勢北來,至此全傾西崖之腳,奔放而下,約五六百 尺,懸注漩窩,如一壺然。

又在大寧縣馬鬥關南二十里孟門之上。

按《平陽府志山川》:「壺口在吉州西,形勢如壺,黃河之 水盡注于中。」

關津龍門飛橋在吉州西七十里壺口石峽上。元末 於百鑿孔樹樁,往返纏以鐵索,上架板橋,以渡大兵。 按《吉州志山川》,「壺口在州西七十里,形勢如壺,黃河 注於其中。《禹貢》壺口即此。」每春秋時,有氣如虹,橫浮 水上,鄉人遂以為神,或亦日影之所射也。明知州黃 光煒有賦。

八景,壺口秋風所謂秋風者,因黃河之水注於其中, 其勢甚險,每遇秋時,波濤洶漲,風氣凜烈,故云。 按《大寧縣志山川》:「壺口在馬鬥關南二十里,孟門之 上,河流注此,形如一壺,故名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