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6 (1700-1725).djvu/51

此页尚未校对

下瞰。西為梁山,即河梁也。北曰建極宮,道家祠神禹 者也。刻石十餘,多元名臣文。地極幽,其間煙雲水石 之聚,蟲蛇罔象之居,相傳桃花開時,河水噴激,聲震 萬雷,殆異今也。大河之東為太史公墓,前為廟,有晉 永嘉中殷濟樹碑,今皆圮於河下山,過子夏墓,墓在 新豐里。新豐南曰通化里,即文中子講學處也。又有 《東皋子黃頰山》詩。東皋子,文中子弟也,名績,字無功, 以琴酒自娛,隱黃頰山,題是詩山壁。詩極幽永,非唐 以來人語。宋熙寧初,李公壽始訪其地,刻石縣學,因 載所游,其石陰附以《龍門之歌》:「龍門兮天開,河水兮 天來。我思古人兮何在哉?」

按《山西通志》圖考,龍門在河津縣西北二十五里,即 大禹所鑿,一名禹門渡。據大禹濬川之功,惟河為大, 而龍門最艱。《水經》曰:「河水南出龍門口。」《玉海》曰:「梁山 之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河口廣八十步,巖際鐫跡, 遺功尚存。」今登龍門,山嶽徘徊,橫出天漢。大河自西 北山峽中來,至是山斷河出,兩壁儼立相望。巨浪奔 濤,旦夕衝激,響震巖谷。而丹崖翠巘,生雲走霧,開闔 晦明,倏忽萬變,斯天下奇觀也。

按《平陽府志山川》:「龍門在河津縣西北二十五里,與 陝西韓城梁山並峙,大禹所鑿,又名禹門。《夏書》曰『導 河積石,至于龍門』是也。河自西北山峽中來,至是山 斷河出,兩崖壁立,形如門闕,東西闊八十步,而奔濤 巨浪,旦夕衝激,為天下奇觀。巖際鐫跡,遺功尚存。上 建禹廟,有殿閣亭觀碑詠。廟前石碑三所二碑文字 紊滅,不可復識。一碑是太和中立,山頂有洞,相傳文 中子讀書處。又沙洲之上有禹穴,高不過咫尺,雖千 尋之波,不能侵一杯。按《禹穴記》稱禹治水,得黃帝《水 經》於穴中,按而行之,蓋亦有神助焉,然於經無取。」 按《河津縣志山川》:「龍門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兩山壁 立,中通河流,形如門闕,東西闊八十步」,一名禹門,即 禹鑿處也。西與韓城梁山並峙,山巖建禹廟,有殿閣 亭觀碑詠。梁山在龍門山西,《書》云:「導河積石,至于龍 門。」《詩》云:「奕奕梁山。」《左傳》:梁山晉望,即今紫金山也。 縣治八景:禹門疊浪,即三汲浪。大河懸流,高磧噴雪, 雲水相涵,足為天下奇觀。故事,《三秦記》:「魚龍變化。」即 此。今龍門祠宇處乃其下流。

《龍門八景》,層樓倚漢。看河樓壁立西崖之巔,周遭悉 用甃崖,高風烈,木不任也。登樓四顧,目窮千里矣。 「曲棧連雲」,舊名「石棧連雲」,從山足折而上,半山迥處, 徑削如塹,以筏週之,盤迥若行鳥道。左顧則下臨黃 流,不可即也。

鳴泉漱玉山後,澒洞如穴,乳泉滴其間,日夜不絕,聲 錚錚然,殊可聽也。滴久成泓,雖盛夏亦覺寒沁逼人。 飛閣流丹,閣半枕崖,其半憑虛而架,臨河空際,相傳 著手間架處,公輸班遺跡也。風起閣動,可以歌列子 《御風》之篇矣。

懸崖掛月,舊名「南亭夜月」,實則月在崖不在亭也。崖 南峙北面甚孤迥,月出則所受獨偏,至夜深月滿,月 反若在崖下,一「掛」字取真境矣。

空谷驚雷山空如答,其響連貫,真不減驚雷也。春朝 賽社,里人以此爭勝;而當事過臨,巨砲一聲,峰巒欲 動焉。八景惟此,須人力成之。舊名《雷聲一震》,殊無當 也。

《秋水歸帆》,三夏水急浪湧,即竹筏不敢渡津門,無論 舟楫也。入秋水殺帆,往來如織矣。石上有句云:「波平 客到看山靜,浪穩舟移覺棹輕。」其謂是乎?舊名《北口 秋風》,於景未切。

「春鱗汲浪,三汲浪」,異蹟實神巧也。何從見之?舊名「桃 浪三汲」,今更是名。「禹門三月桃花浪」,唐人雖有斯語, 亦指其時地云爾。「春鱗變化」,據《爾雅》及《三秦記》,理或 有然與?

《古蹟:禹蹟》:龍門在秦晉萬山之會。其北則龍尾等蹟, 即所謂「懸流三汲浪」者也。其再上則吉、隰、石、嵐等州, 直抵偏關,以達沙漠。南來至此山盡河出。《禹貢》云:「導 河積石,至于龍門。」蓋神禹用功極力之地,乃天下絕 險,寰宇奇觀。上有禹廟、道觀、亭閣,是為建極宮。古今 人詩賦刻於上。

按《陝西通志山川》:「龍門山在西安府韓城縣東北八 十里。《禹貢》導河至龍門,兩岸皆斷山絕壁,相對如門, 唯神龍可越,故名。」

按《韓城縣志山川》:龍門山在縣東北,堯之時,山障河 流,禹鑿山而壑之,以通厥流,若門然,門之成也。《山海 經》謂「應龍相之」,故於門上加龍字,蓋歸功於神也。山 有渡,為龍門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