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6 (1700-1725).djvu/62

此页尚未校对

乃命繪人扶二吏往,直至紫金峰東,與柱相對。而東 岸山砰有古刻「底柱」二字,及唐宋元人銘詩。繪人皆 謄來以觀,遂開尊《河滸》之上。內濱子浩然歎曰:「斯河 也,自崑崙積石而來,北過龍門,東至底柱,納水不啻 萬流,過山不啻千里。」雖崇嶺峻巘,俱避左右,無一能 當之者。獨此柱高不及數尋,圍不及百丈,乃巋然中 流,上撐昊天,下係厚地,污濁不染,波盪不去,亙萬古 而不磨。乃人之一心本與乾坤相通,或為巧言所入, 或為正議所拂,遂移其正理,變其常性,乃不若此柱, 何耶?

《遊三門記》
王翰

三門集津,在平陸縣治東六十里,道由東西延至黃 堆,循河東下,再行十里至其處。河南山脊峻下,其尾 屬于北山,鑿山作三門,以通河流。南者為鬼門,中為 人門,次北為神門,又次北及開元新開河。又以中為 夜叉門,北為金門,新開河為公主河,未詳其說也。鬼 門迫窄,水勢極峻急。人門水稍平緩,直東可十五步。 中流有小山,乃砥柱也。又東十步,其水瀠迴,謂之「海 眼」,深不可測。神門最修廣,水安妥,蓋唐、宋漕運之道。 山喦上有閣道,且牽泐石,深尺許。正南下五十步,有 石聳起,側視若香爐然。又東三十步,一峰可高數丈, 不甚奇。新開河,南北廣約二丈,其峰石如甃,又如繩 之取直者。行百餘步,與神門水合。其南一峰壁立,度 二百尺許,極奇秀,石紋青黃相雜。其巔多鵠鸛巢,疊 石為爐形,非飛舉者不可至,不知其始。或謂老君煉 丹爐,蓋神之也。新開河左,就喦石下刻宋金人題名 并詩,且刻「翠陰禹功」二喦,稍東刻「忠孝清慎」四字,字 畫若顏魯公書者。其南山上有石,巉然如鴟蹲者,人 號「掛鼓石」,蓋禹用以節時齊力也。自新開河東口涉 水上山,舊有開化寺,今不存,有小祠象龍神者。前碑 剝落不可模,不知何時立祠。檐下二石,其狀如碑,無 字,上作三竅。一碑蓋「金源興定十二年修《禹廟》」之記 也。回至西可二里,上山謁禹廟而還。所至處,皆用小 律詩記之。

《遊砥柱記》
都穆

砥柱,在陝州東五十里黃河中,以其形似柱,故名。《禹 貢》謂「導河東至於砥柱」,即此。乙卯,往遊砥柱,離州二 十里,午食。又二十里,循河行十里,至三門集津。三門 者,中曰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其始特一巨石,而 平如砥。想昔河水汎濫,禹鑿之為三,令水行其間,聲 激如雷,而鬼門尤為險惡,舟筏一入,鮮得脫者,名之 曰「鬼」宜矣。三門之廣約二十丈,其東百五十步即砥 柱,崇約三丈,周數丈,相傳上有唐太宗碑銘,今不存。 蔡氏《書傳》以三門為砥柱,《州志》亦謂砥柱即三門山, 皆未嘗親履其地,故謬誤若此。又按《隋書》載,大業七 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數十里。砥柱今屹然中流,上 無土木,而河之廣僅如三門,奚有崩摧,而壅河逆流 至數十里之遠?蓋距河兩岸皆山,意者當時或崩,人 遂以為砥柱,而史氏書之也。《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 書。」有以哉?

《書底柱峰》
慎蒙

底柱峰在平陸縣東南五十里,黃河中流,其形如柱。 禹鑿底柱以通河,三川既決,謂之「三門。底。」柱之側有 老君爐,世傳老子嘗煉丹於此。

底柱山部藝文二

《砥柱》
唐·柳公權

禹鑿鋒鈚後,巍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釘波心。 頂壓三門險,根隨九曲深。拄天形突兀,逐浪勢浮沉。 岸嚮秋濤射,祠斑夜漲侵。噴香龍上下,刷羽鳥登臨。 祇有尖迎日,曾無柱影陰。舊碑文字在,遺事可追尋。

《禹祠》
宋·司馬光

「長山忽中斷,巨浸失橫流。」跡與天地久,民無魚鱉憂。

《三門砥柱》
張保源

鑿開山骨過長河,水土方平敘《九歌》。舉世但傳神禹 力,誰人知是帝功多。

《前題》
金·王渥

「層崖摩蒼穹,四月號陰風。大河三門險,神禹萬世功。 他山亦崔巍,砥柱獨尊雄。雷霆日鬥擊,悍暴愁天公。 留侯智有餘,始令舟楫通。仍餘石上穴,飛棧曾連空。 遙瞻白玉枝,挺植丹竈中。仙翁去不返,此事真冥濛。 夫人與《鼓崖》,怪幻尤難窮。獨喜兵火餘,巋然出新宮。 當時疏鑿意,四海期會同。誰知千載後,築壘防嘯凶。」 詩成一大笑,浩浩洪波東。

《題砥柱圖》
周昂

鬼門幽險深百篙,人門過窄踰兩牢。舟人叫渡口流 血,性命咫尺輕鴻毛。開圖便覽風雷怒,素髮飄瀟激 衰暮。河來天上石不移,安得此心如砥柱。

《三門砥柱》
元·好問

南北爭教限大江,吳家纔了又陳亡。畫工只說「三門 險,不記茅津一葦航。」

《前題》
元·王思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