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6 (1700-1725).djvu/67

此页尚未校对

按:《書經夏書禹貢》:「既修太原,至于岳陽。」蔡傳廣平曰原, 今河東路太原府也。岳,太岳也。《周禮職方》冀州,其山 鎮曰霍山。《地志》謂霍太山,即太岳,在河東郡彘縣東, 今晉州霍邑也。山南曰陽,即今岳陽縣地也。

按《周禮夏官職方氏》:「河內曰冀州,其山鎮曰霍山。」 霍山在彘陽。一云「在霍州。」訂義易氏曰:「《漢志》河東郡彘 縣,霍太山在東唐及今晉州。霍邑,本漢彘縣。霍山,一 名太岳,在縣東三十里。」

按《爾雅釋地》:「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霍 山今在平陽永安縣東北。珠如今雜珠而精好。 按《山海經中山經》:「牛首之山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 水多穀。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養 之可以已憂。」

按:《漢書地理志》,「河東郡,彘。」霍大山在東。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東郡永安故彘,陽嘉三年更名, 有霍大山。」《爾雅》曰: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 焉。《左傳》曰:閔元年,晉滅霍。杜預曰:縣東北有霍大山。 《史記》曰:原過受神人書,稱「余霍大山」,山陽侯天吏也。 又,蜚廉於山得石棺,仍葬也。

按:《晉書地理志》,「平陽郡永安。」故霍伯國,霍山在東。 按《水經汾水注》,汾水東與彘水合,水出東北太岳山, 《禹貢》所謂岳陽也。即霍太山矣。上有飛廉墓。飛廉以 善走事紂,惡來多力,見知周王伐紂,兼殺惡來。飛廉 先為紂使北方,還無所報,乃壇於霍太山而致命焉。 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汝石棺以葬。」死 遂以葬於霍太山,有岳廟,廟甚靈,鳥雀不栖其林,猛 虎常守其庭。又有靈泉,以供祭事。鼓動則泉流,聲絕 則水竭。

按:《隋書地理志》,「臨汾郡霍邑。」有霍山,有彘水。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河東名山霍山,《職方》冀州 山鎮謂之霍太山,在晉州霍邑縣東北三十里,漢河 東彘縣。」《禹貢》「太岳岳陽。」

按:《明一統志山西山川》:「霍山在霍州東南三十里,接 趙城界,周為冀州之鎮,今為中鎮。」

按《山西通志山川》:「霍山一名太岳,在平陽府霍州東 南三十里,岳陽縣西北九十里,南接趙城,北跨靈石, 東抵沁源,古為冀州之鎮,今為中鎮。其東有峰上圓, 名觀堆峰。其山極高峻,形勢巍然,迥出雲霄,上有五 色花雙頭蛇,有中鎮廟,靈應甚速。凡遇災異,遣官奉 祀,仍命有司例祭。」《水經注》曰:「岳廟甚靈,鳥雀不栖其」 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靈泉以供祭事,鼓動則泉流, 聲絕則水竭。

《蓮花山》,在岳陽縣北七十里。霍山之支,連峙七峰,俱 似蓮花蕊。

觀堆峰山在霍山西,形勢突兀,上有神祠。

金鞍嶺在霍州南十里,唐太宗息馬卸鞍處。

蛤䗱嶺在霍州東北五十里,靈石縣西南五十里。以 狀類名,即古賈胡堡。相傳唐兵取霍邑,嘗駐於此,俗 呼為「蚰子嶺。」

聖佛崖,在霍州西南十五里,上有古佛,大小千餘。 義城谷,在霍州東南三十里,中出水,西流溉田。 「陶唐谷」,在霍州東三十里,帝堯避暑處。

石鼻谷,在霍州東五里許,即彘水之源,中有朝陽洞。 「鑾鈴原」,在霍州東十里,唐太宗過此,掛鈴於樹上。 「鷂掌凹」,在霍山中,即妖蛛與龍鬥之所。

紫金山,在沁州沁源縣。縣城據其半,自霍山蜿蜒而 來,高十餘里。《史記正義》載:「霍太山南八十里為沁源」, 此其支龍也。

按《平陽府志山川》:「霍山在霍州東南三十里。」

黨家山,在岳陽縣北九十里。霍山之支也。

《蓮花山 語》同。《通志》。

觀堆峰在霍州霍山西。形勢突兀,松柏蔚然。上有宣 貺真君祠,即遺趙襄子《朱書》,及為唐太宗導兵克霍 邑者。後人集木於南麓,將立廟,夜聞有呼各村食牛 聲,至雞鳴,牛悉自逸出,久之復歸。比晚視之,前所集 水盡移山巔矣。土人即廟禮祀。

「金鞍嶺」, 語同。《通志》。

蛤䗱嶺在州東北五十里,與靈石接界。嶺勢巍峨,屹 立山表。每日將暮,群阜深黑,此嶺獨受返照,青紫萬 狀,絢采可觀。

聖佛崖,在霍州西南十五里,汾水東岸。

義城谷, 語同《通志》。

陶唐谷,在霍州東三十里,帝堯避暑處。水聲山色,林 峰環蔚,四時皆可登眺。

石鼻谷,在霍州東五里許,即彘水之源。跨溪入谷,行 數里有朝陽洞,風日凝聚,冬不甚寒。道人尚青山、任 素鉉相繼解脫於此。

鑾鈴原 鷂掌凹, 語俱同《通志》。

按《霍州志山川》:「霍山在州東南三十里,南接趙城,北 跨靈石,東抵沁源,古為冀州之鎮,今為中鎮。祠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