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6 (1700-1725).djvu/97

此页尚未校对

通判靳仁督工,以弘治壬戌七月興役。于時知府胡 汝礪、知州楊澤以下咸來勸相。明年三月功即完。因 其地勢三成,上構殿七間,兩廡次列,重門外啟,位置 有序,眾目改觀。舊廟不毀,仍為寢宮。皆曰「宜有文刻 石,以示永久。」公以戶部郎中呂賢所具事狀,遣使來 請,繫之以銘。辭曰:峨峨高山,分奠廣土。自虞歷周,四 益有五。是曰方嶽,載籍可睹。天子時巡,匪以遊豫。以 朝諸侯,以考制度。自秦置守,斯禮莫舉。漢唐相因,封 禪其所。黷禮不經,禮家奚取。釐正神號,敻出千古。運 開大明,惟我皇祖。大河之北,是曰恆山。盤據峭拔,望 之巍然。神靈所之,倏來倏旋。來則曲陽,旋則渾源。渾 源有廟,莫紀其年。捍禦災患,功多于邊。有司之事,罔 敢弗虔。歲時駿奔,以執豆籩。謂神室此,如龍于淵。惟 神至靈,上助元造。惟帝念功,思以為報。邊臣協謀,仰 副明詔。卜吉維地,巍煥維廟。有穹。棟宇宜薄,雲嶠。翬 飛鱗次,工逞其妙。神樂幽棲,林壑殊峭。仰窺其形,巖 石莫肖。側聽其聲,冷風如嘯。出為雲雨。入土濛濛,大 田秩秩。五穀芃芃,騋牧蕃息。以及羖犝。烽火不舉,北 連雲中。邊人笑歌,長樂年豐。國家報祀,禮視三公。神 之來兮,黝輅烏駥。神之饗兮,黑黍元豵。翛然鳥風,陟 降茲峰。永鎮朔方,錫福無窮。

《還元洞記》
鄭洛

北嶽恆山,故朔方雄鎮。山故有洞,洞蔽以神祠,若將 塞焉。侍御黃公觀風覽勝,慨然興思,乃撤而啟之,題 其額曰「復還天巧」,且為之記其狀矣。分巡鄧君持侍 御公所作以請,曰:「茲洞也,固恆山奇觀,洞開則茲山 勝事也。乃侍御公已題額言之矣,曷可無佳名以記? 先生圖之。」予曰:「奚名哉?粵稽元始生大道,大道生天」 地,天地生萬物,恆山固天地所覆載,山若洞亦萬中 之一物也。予昔登山,臨茲洞矣。杳冥幽窅,既不可窺 測其端際,亦不能想像其藏隱,蓋天造,非人力也。彼 《金沙》《大隱》,美則美矣;率以人興;「魚藻寒居」,奇則奇矣, 皆緣力飭。夫人力則非天巧,非天巧則非大道所生, 非大道則非元化所肇。若恆岳,則與「天壤並立,洞亦 與恆岳俱生。開以太始,闢以貞元。愚父不能力移,《齊 諧》,莫詳自始。蓋一元不能不散而為萬象,則茲洞也, 固一元之所造也。」今侍御公撤其敝而新之,亦復還 其天巧焉耳。然則茲洞也,不可無名,無已則名以還 元,可乎?雖然,予重有慨焉。夫元象之元,含光自然,分 而萬形,散而萬物,生「生化化,已非元元。然而山澤氣 通,洞為元造。物理僃我性有元善,洞為元造,啟則還 之,性有元善,乃自鑿之,恣智巧,縱物化,致使真者散, 元者斲,降衷靈光,錮蔽焉而不能通,殆不啻茲洞之 障塞而已。然則茲洞也,其曷幸而得侍御公還其元 造之巧,又安得元化旁敷,使並生于宇宙間者,盡還 其天」命之元。善哉!若夫抱元還元,自了性天元精之 元,其說甚元,則固黃冠羽衣之所從事。予不敏,奉明 天子命,撫綏此方,將以元化望當時,以愛養元元勖 同事之諸君子,不敢襲其說以名茲洞。因漫書以答 分巡君之請。

《祈雨有感記》
尹綸

成化戊戌,歲,自暮春抵中夏,旱魃為虐,累月不雨,赤 地千里,草木憔悴,禾稼枯槁,民方以為憂。都憲李公 奉璽書撫是邦,遇災而懼,憂形于色,乃率屬側身修 德以自責曰:「酷政虐下與?處事乖方與?律己不廉,有 以致之與?」冀回天意。而尤叩山川靈祠,能興雲致雨 者久之,弗獲感應,闔境皇然無措。僉請于公曰:「北嶽 為朔方之鎮,素靈異,有求輒應。如饗,願公積誠以禱 之,庶獲其效。」遂以身先之。即日薰沐齋戒,居外寢,自 為祀詞,遣官齎禮幣詣祠宇,至誠懇禱,須臾甘澍隨 布,三日乃止。四野霑足,枯者甦而仆者起,室家胥慶, 非惟喜有秋之望,而尤喜其可足邊餉之供。公之為 民憂國之心為何如?僉曰:「是功也,伊誰之功?」與歸之 于公。公不自以為功,歸之于神,神乃奉上帝命,以福 斯民,亦不自以為功。然非都憲公之德足以格天,曷 克臻茲?而都憲公卒以功歸諸神。公諱敏,字公勉,河 南襄城人,由名進士任監察御史,歷廉、憲左右方伯, 而陞今職,在在有聲。大同守安陸周侯正恐其事久 無傳而湮沒,遂命知渾源州事懷柔馮君珪求予文 勒諸堅珉,以紀其勝,並載祝詞於左方云。

《登恆山記》
楊述程

余夙覽《五嶽圖》,思向往其地久矣。己酉歲,奉命觀察 雲中,恆嶽實居轄內。辛亥春,欲以祀典往謁嶽神,緣 封貢未竣,余為計防禦事不暇。是歲孟冬廿日,直指 潘公觀風滱水。故事,兵使者以分疆,例得陪視。明日, 潘公將有事恆嶽,余導驄而往,南行十里許,至磁窯 口。兩岸峭削如門,大類吾鄉劍閣諸峽,泉流峽中,澎 湃奔瀉。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如建瓶,而北為神川云。此處山光 嵐色皆莽蒼蔥蔚,不似北方之景川。東鑿石櫐途,草 橋木磴,又大類吾鄉連雲諸棧。上有石窟架閣,猶餘 橫木數千,蠡剝欲盡,傳者以為宋初把守三關處。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