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7 (1700-1725).djvu/100

此页尚未校对

又翼列諸獸,但物謝時淪,凋毀殆盡矣。富而非義,比 之浮雲,況復此乎』?」王孫士安,斯為達矣。綏水又東南 流,逕上郭亭南,東南注洧水。洧水又東,襄荷水注之。 水出北山子節谿,亦謂之子節水,東南流於洧。洧水 又東會瀝滴泉,水出深谿之側,泉流丈餘,懸水散注, 故世士以瀝滴稱,南流入洧水也。

按《唐書天文志》:「柳在輿鬼東,又接漢源,當商洛之陽, 接南河上流。七星係軒轅,得土行正位,中嶽象也,河 南之分。」

角、亢,壽星也。自原武管城濱河、濟之南,東至封丘、陳 留,盡汝南之地,逾淮源至于弋陽,西涉南陽郡至于 桐柏,又東北抵嵩之東陽,當洛邑眾山之東,與亳土 相接。次南直潁水之間,曰「太昊之墟」,為亢分。

《地理志》「河南府,河南郡,登封。」畿。本嵩陽,貞觀十七 年省入陽城。永淳元年營奉天宮,分陽城、緱氏復置, 二年省,光宅元年復置。萬歲登封元年更名,神龍元 年曰嵩陽,二年復曰登封。嵩山有中嶽祠,有少室山, 有三陽宮,聖曆二年置。

按杜光庭《洞天福地記》:「第六洞中嶽嵩山,周迴三千 里,名思真之天,在洛州少室山,在東都」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河南名山嵩,在河南府登 封縣北八里,漢潁川崇高縣也,一曰太室山,是為中 嶽。」晉司馬侯曰:「太室,九州之險也。漢武帝禮登太 室。」《郡縣志》:東曰太室,西曰少室,嵩高總名,即中嶽也。 山高二十里,周迴一百三十里。少室山在縣西十里, 啟母祠,縣東北七里,漢武帝祀中嶽,見夏后啟母石 是也。

少室,在河南府登封縣西十里,漢潁川崇高縣也。在 告成縣西北五十里,漢陽城縣。《述征記》:「漢武築登仙 臺。」

按:《金史地理志》:南京路河南府:「登封。」有太室山、箕 山、陽城山、少室山。

按《三才圖會嵩嶽圖考》,嵩高山者,五嶽之中嶽也,在 河南府。《釋名》云:「嵩字或為崧,山大而高曰崧。」《白虎通》 云:「中央之嶽獨加高字者何?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 曰嵩高山。」漢武帝登中嶽,聞有呼萬歲聲,於是以三 百戶封奉祠,命曰崇高邑。至後漢靈帝,復改崇高為 嵩高焉。戴延之《西征記》云:「其山東謂太室,西謂少室」, 相去十七里。嵩,其總名也。謂之室者,以其下各有石 室焉。少室高八百六十丈,上方十里,與太室相次。《雜 道書》云:「自嶽神廟東北二十里至一山,名曰東龍門」, 其東有三臺山。昔漢武東巡過此山,見學仙女,遂以 名焉。南有許由山,高大四絕。其北有潁水,即堯聘許 由處,猶有壇墠。昔周靈王太子晉吹笙作《鳳鳴》,遊伊、 洛間。道人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餘年,往來緱氏山, 近在嵩山之西也。漢世有道士從外國將貝多子來, 於嵩高西麓種之。有四樹與眾木異,一年三花,白色, 香美。

按《河南通志山川》:「嵩山在河南府登封縣北十里,五 嶽之中嶽也,古名外方山,亦名崧高山。其山二尖峰, 左曰太室,右曰少室,嵩,其總名。謂之室者,以其下各 有石室,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名嵩高。《詩》曰:『崧高 維嶽,峻極于天』是也。」

按《河南府志山川》:「嵩高山在登封縣北五里。《詩》曰:『嵩 高維嶽,峻極于天』。」居五嶽之中,故為中嶽。漢武帝改 名崇高。《漢地理志》曰:「崇高有太室山、少室山。」戴延之 《西征記》曰:「東為太室,西為少室。」嵩其總名也。

太室山在登封縣北五里。《西征記》曰:「謂之室者,以其 下各有石室焉。」中峰即嵩頂,唐武曌立封禪壇於其 上,有天門、石樓、玉女窗、搗帛石、定心石、三醉石、高登 崖諸勝。其山二十四峰,乃青童峰、黃蓋峰、浮丘峰、三 鶴峰、遇聖峰、萬歲峰、玉鏡峰、獅子峰、虎頭峰、起雲峰、 鳳凰峰、金壺峰、華蓋峰、元龜峰、臥龍峰、會仙峰、子晉 峰、玉柱峰、老翁峰、玉人峰、玉女峰、獨秀峰、積翠峰、太 白峰。

少室山在登封縣西十七里,一名季室。《郡國志》又名 負黍山,有負黍城在其南。《敬通賦》云:「遇許由於負黍。」 即此。《輿地志》亦稱此山為御砦,金宣宗曾屯兵其上, 因名。唐人作《石淙序》,有「少室若蓮」之句,至今遠近亦 稱少室為九頂蓮花砦。其山計三十六峰,為朝嶽峰、 望洛峰、太陽峰、少陽峰、石城峰、石筍峰、檀香峰、丹砂 峰、缽盂峰、香爐峰、連天峰、紫霄峰、羅漢峰、七佛峰、靈 隱峰、來仙峰、清涼峰、寶勝峰、瑞應峰、瓊璧峰、紫蓋峰、 翠華峰、藥堂峰、紫薇峰、白道峰、天德峰、卓劍峰、白雲 峰、金牛峰、明月峰、凝碧峰、迎霞峰、玉華峰、寶柱峰、繫 馬峰、白鹿峰。

箕山,在太室東南二十五里,亦名許由山。益避禹之 子於箕山之陰,即此。按箕山另有部茲不具詳 陽城山在登封縣東。後漢荀爽貽李膺書:「悅山樂水, 家於陽城。」即此地也。《水經注》:昔禹避商均於陽城。《唐 地理志》曰:陽城地有測影臺,周公以土規測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