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7 (1700-1725).djvu/105

此頁尚未校對

櫃峰也。

《紫薇峰》山多紫薇花。

白道峰,昔有隱士白道猷,嘗居此峰,上有白道洞,高 邃險絕,人跡罕至。

帝字峰,峰上石文有天然帝字,亦稱天德峰,義未詳。 卓劍峰,山形如劍卓。

《白雲峰》,岫中多出白雲,四時無間。

金牛峰,色如金,狀如牛。

明月峰,《樓异賦》註云:「峰中時現圓像如滿月。或曰在 太陽峰之西,因相對待,故名。」

《凝碧峰》山多碧石,望之蒼翠奪目。

「迎霞峰」在少陽峰之左,朝霞海曙,必先及之。

玉華峰,《志》曰:「峰上常有金玉氣,亦稱玉華山。」

《寶柱峰》,石成五色,屹然如柱。

繫馬峰下有拜馬澗,或曰「拜馬澗」,在緱氏山。

白鹿峰,土人常見有白鹿來遊田者竟莫得之。 「盧巖」,在太室正東,嶽廟之北,唐盧鴻隱處。有瀑布,水 千仞直下,飛洒澗中,澗西有小洞,可容數人。峽中石 生紋浪,光潔遒妍,與碧潭相映,為山中絕景。

科斗巖,在太室天門西,境僻路險,以張芝獲《書》得名。 東巖,即白龜年遇李白處。

虎口巖唐李筌得《黃帝陰符》於此。

赤腳巖在嵩山南麓。相傳仙人張赤腳嘗憩巖下,因 名。

棄瓢巖,初,許由隱箕、潁間,以手掬飲。人遺一瓢,飲訖 掛木上,風吹瀝瀝有聲。由以為煩,棄之巖下。

摘星巖,在少室東,挺出雲表,如岑樓之狀,俗稱「摘星 樓。」

柏洞巖,在少室東。巖勢削直,半壁一洞,古柏覆之。 「雲母巖」,其下為雲母井,因井以名巖。

石梯巖有級如梯,攀梯可至頂,其高無際,亦名「半雲 峰。」

高登巖,在中峰南,有石室,形如半舫。遊人穿石窟攀 緣蛇行,方可入。《嵩書》改為「栖靜」,今正之。

積雪崖,太室後經年不見太陽,積雪至夏不消。 鬼谷《嵩高山記》云:「鬼谷先生於嵩山東南學仙,今告 成鎮北有鬼谷」,即其地。

潁谷,即陽乾山之東谷,潁水所出。其側有潁墟,相傳 為潁考叔故居,酈道元《水經注》所謂「潁谷」也。

逍遙谷,在太室南麓,唐潘師正隱處,一名承天谷。 紫虛谷,在嵩山之陽,宋張昇結菴於此。見《青箱雜記》。 馬蹄谷,在太室之南麓。

《萬公谷》,在太室之西,前為「永泰寺。」

玉華谷,在少室下,即玉華山之谷也。

黑石谷,在少室北。唐岑參有《緱山黑石谷詩》。

柏谷在少室西北。《述征記》云:「柏林蔭藹,窮日幽暗。」晉 宋時名柏谷塢,隋稱柏谷屯。唐太宗致書少林寺,仍 稱柏谷塢。

老君洞,太室南麓金壺峰下有大石,方廣十丈餘,面 開一洞,圓潤天然,可容二十人。石旁有二井,探手可 飲,俗稱「雞卵洞。」《嵩書》改為「象極洞。」考金壺峰乃老君 撰《經》處,故依舊志正之。

顏回洞,在太室,有古刻「顏回洞」三字。

白道洞在白道峰下,仙人白道猷所居,人跡罕至。 羅漢洞,在太室南麓,嶽寺後,洞深五六里,上通山頂。 毛女洞在太室西南,深不可測,仙人毛女所居。 柏洞在柏洞巖上,以洞門古柏名。土人言,昔有道士 望見仙人往來洞中,欣然願往。乃身坐畚內,令人自 其巔懸綆下之。甫入洞,忽有怪風吹出,道士不敢停, 急投畚上,兩耳竟瞶矣。

文殊洞,在少室西,深入五丈,有石光瑩。

達磨洞,在五乳峰前,即達磨面壁處。

雲鐘洞,在少室,樵人往往聞洞內鐘聲。見《宋河南志》。 浮丘洞,在少室西北,與緱氏山相近。相傳浮丘公曾 居於此。

紫雲洞在石堂山,邢和璞、許昌齡隱處。

崿嶺,即轘轅山。《淮南子》稱:「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 熊。」唐皇甫冉有《崿嶺詩》。

「清煙嶺」太室之南。

望朝嶺太室東南,即嶽廟之西嶺,一名迎仙嶺。 萬羊岡在太室南。詳張齊賢事,有《武后封禪碑》。 天門峽在太室天門下。

「大鐵」《梁峽》。

小鐵梁峽俱在太室。兩崖懸直,中間忽斷,下瞰無際。 玉皇峽在少室東。翠圍峭邃,流水潺湲。相傳有龍潭, 禱雨輒應,亦呼吸通帝座意。《嵩書》改「皇」為「黃」鑿。 待仙峽在少室東。兩巖巉聳,日月蔽虧。西北嶽畔一 洞,所謂柏洞也。待仙之名,因洞而起。

龍穴,在嵩高山北,即張華所稱「龍穴。」

龍簡穴,金元時遣祭中嶽,必投金龍玉簡於山上大 穴。吳全節有《中嶽投龍簡》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