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7 (1700-1725).djvu/22

此页尚未校对

史咸陽公高允表聞,立碑於廟治中。劉別駕、呂次父、 主簿向、班虎、荀靈龜以宣尼大聖,非碑頌所稱,宜立 記焉。云仲尼傷道不行,欲北從趙鞅,聞殺鳴犢,遂旋 車而反。及其後也,晉人思之,於太行嶺南為之立廟, 蓋往時迴轅處也。余按《諸子書》及史籍之文,並言仲 尼臨河而歎曰:「丘之不濟,命也夫!」是非太行迴轅之 言也。《碑》云:「魯國孔氏,官於洛陽,因居廟下,以奉蒸嘗。」 斯言至矣。蓋孔因遷山下,追思聖祖,故立廟存饗耳, 其猶劉累遷魯,立堯祠於山矣,非謂迴轅於此也。 沁水東逕野王縣故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 太行,道絕而韓之野王降。始皇拔魏東地,置東郡,衛 元君自漢。當作濮「陽徙野王」,即此縣也。

長平水出長平縣西北小山,東南流,逕其縣故城,泫 氏之長平亭也。《史記》曰:「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 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使廉頗為將,後遣馬服君 子、趙括代之。秦密使武安君白起攻之,括四十萬眾 降起,起坑之於此。」《上黨記》曰:「長平城在郡之南,秦壘 在城西,二軍共食流水澗,相去五里。秦坑趙眾,收頭」 顱,築臺於壘中,因山為臺,崔嵬桀起,今仍號曰「白起 臺。」城之左右沿山亙隰,南北五十里許,東西二十餘 里,悉秦趙故壘,遺壁舊存焉。

丹水又東南流,注於丹谷,即劉越石《扶風歌》所謂「丹 水」者也。《晉書地道記》曰:「縣有太行關,丹溪為關之東 谷,途自此去,不復由關矣。」丹水又逕二石入北,而各 在一山,角倚相望,南為河內,北曰上黨,二郡以之分 境。丹水又東南,歷西巖下,巖下有大泉湧發,洪源巨 輪,淵深不測。蘋藻冬芹,竟川含綠。雖嚴辰肅月,燕麥 暄萋。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高都縣故城西,所謂 長平白水也。東南流歷天井關。《地理志》曰:高都縣有 天井關。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關在井北,遂因名 焉。故劉歆《遂初賦》曰:「馳太行之嶮峻,入天井之高關。」 太元十五年,晉征虜將軍朱序破慕容永於太行,遣 軍至白水,去長子一百六十里。

《禹貢》「山水澤地所在。太行山在河內野王縣西北。」 王烈《得石髓》處也。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河北名山太行,在懷州河 內縣西北,連亙河北諸州,為天下之脊,一名皇母,一 名女媧,其上有女媧祠。」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太行山,在直隸真定府臨城縣 西,層巒疊嶂,峻桀難踰,為畿輔之重鎮云。」

又在山西平陽府絳縣,西北諸山皆其支脈。

又在山西澤州境內,遼州之東。李穆叔《趙記》云:「遼陽 東北有五指山,巖石孤聳,上有手足跡,其大如箕,指 數俱全。北齊宣王遣人量之,長七尺。」《十六國春秋》云: 「石勒始生之時,此山草木皆成鐵騎形。」

又在「河南懷慶府城北。王烈入太行,忽聞山北雷聲, 往視之,裂開數百丈,石間一孔徑尺,中有青泥流出。 烈取摶之,即成堅凝,氣味如香粳飯。」

按《三才圖會·太行山圖攷》:「太行山在河南彰德府城 北二十里,其山綿亙數千里,峰谷巖洞,景物萬狀,為 中州巨鎮。」

按:《明一統志直隸山川》:「敦輿山在臨城縣南接太行 河」《南山川》:「太行山在懷慶府城北二十里。」

《山西山川》「太行山在絳州東二十里。」

按《畿輔通志山川》:「太行山前麓為堯山,在真定府曲 陽縣南二十里,唐堯分冀州表石於此,因名堯山。 敦輿山在真定府臨城縣南七十里,一名幽淮山,南 接太行,北連常山。」

按《真定府志山川》:「太行山在臨城縣西九十里,層巒 疊嶂,峻不可踰,為畿輔雄鎮。」

《敦輿山語》同《通志》。

堯山,在曲陽縣南八里。

按《曲陽縣志山川》:「堯山在縣南二十里,即太行山之 前麓也。」

按《臨城縣志山川》:「太行山在縣西九十里。」

敦與山在縣西南七十里。一名幽淮山。南接太行,北 連常山。《省志》、府志俱名敦輿,《山海經》又名敦與山,未 知孰是。

按《河南通志山川》:「太行山在懷慶府城北二十里,其 山西自濟源,東北接河內、修武、輝縣、林縣,至磁州界, 綿亙數千里。其間峰谷巖洞,景物萬狀,雖各因地立 名,然實皆太行也,為中州巨鎮。」《禹貢》太行、恆山至于 碣石,亦相聯屬之意。

按《懷慶府志山川》:「太行山一名五行山,《列子》作太形 山,又名秦坰,在府城北二十里,濟源、河內、修武皆在 其麓,綿亙數千里,其間峰谷岩洞,景物萬狀,雖各因 地立名,然實皆太行也,為中州巨鎮。《禹貢》太行、恆山 至于碣石,亦相聯屬之意。《淮南子》曰:『武王欲築宮於 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險固,德能覆也。內貢迴矣,使』』」 吾暴亂,則伐我難矣。君子以為能持滿。《金仁山》曰:「太 行為河北脊,諸州皆山險,至太行山盡,地始平曠,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