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7 (1700-1725).djvu/23

此页尚未校对

皆腴美,俗稱小江南。」

按《河內縣志山川》:「太行山在縣北二十里,自濟源經 河內而東北,綿亙數千里,直至於燕。其中山谷崖洞, 景物萬狀,雖各因地立名,總之皆太行云。」

明月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山多植柏,遍岩谷間。有寺 名「寶光」,高峻明豁,可以登眺,亦勝覽云。

鳳凰山:

紅嶺《山》:

藥仙山俱在縣西北。「太行山」、

按《濟源縣志山川》:「太行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或云, 太行與王屋二山以沁水為界,西則為王屋,東則為 太行。」

盤谷在縣北二十里太行山之下。其林泉極為幽秀, 而晴嵐尤為黛麗焉。唐韓愈《送李愿》歸隱於此,過者 多題詠云。

孔山在盤谷東南,上有數峰,峰皆玲瓏,遠近洞見,故 名。

天井谷,在盤谷西北,石上有數坎,其深若井,水自上 溢,相接而落,遠視若倚劍然。

獅子嶺在盤谷東南。

駱駝嶺在盤谷南。

古河巖,在盤谷東。

按《修武縣志山川》:「太行山在縣北五十里,其山脈自 濟源綿亙,迤邐經河內,環帶縣北,東跨蘇門,一方之 勝概也。」

嵇山在太行南,晉嵇康居焉,故名。

青口山,在太行東兩峽,色如青蔥,故名。

溫峪山在太行之陽,有峽高數百仞,瀑布飛流,登之 可望數百里。

閆王鼻山在青口後。壁立萬仞,有異人斷石插木而 上。其上平衍土沃,鳥獸草木皆奇絕。

天門山在太行西南。兩山相峙,其狀似門,故名。 「孔陽坡」,在太行西。形勢突兀,喦磴縈紆。

「伏諸坡」伏於太行之南,故名。

宣王坡,在縣北十里。孔子之趙,聞趙鞅殺竇鳴犢,返 經此,故名。

當陽谷在太行下。

「百家巖」在太行麓,以岩下可容百家,故名。

孫真人洞,在太行山中,相傳孫思邈居此,洞中有五 色石丸,人取服之。

《古蹟》避暑樓在百家巖西,獻帝避暑於此,今址磴猶 存。

醒酒臺在避暑樓西,即劉伶《醒酒》處。

環翠亭在百家巖下。知縣宋師祁重修。

嵇康淬劍池、煆竈,俱在百家巖下,有宋人石刻。 按《彰德府志山川》:「太行山在湯陰縣西五十里,綿亙 數千里,峰谷岩洞,景物萬狀,雖各因地立名,總皆太 行也。」

按《湯陰縣志山川》,「太行山在縣西五十里。」語同《府 志》。

五岩山,在縣西四十里。山有五谷,東南一窟,孫登室 也,即五岩洞。

牟山在縣西南四十里。《山海經》曰:「谷頂似牟,因名。」 鶴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世傳雙鶴棲此,故名。 淺山,在縣西南之盡處。侯趙川與林縣接境,蓋太行 之麓也。

柏尖山在縣西五十里。孤峰特峙,群山環拱。淇水奔 流其下,匯為深潭。怒號之聲,響振林谷,土人呼為「白 龍潭。」

黑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長沙溝水發源於此。 枉人山,在縣東二十五里。酈道元《水經注》曰:「長沙溝 水又東經枉人山,俗傳為博望岡,因上舊有張相公 祠」,疑漢蕩陰令張遷,「遷」與「騫」音相近,遂訛為博望侯 祠也。按府縣志語則湯陰西南北一帶之山皆太行也與林縣之林慮山相似故凡山之在本縣西

南北四五十里間者,雖各因地立名,總收入《太行山》。

按《林縣志山川》:「太行山在縣西群山一帶,形勢崔嵬, 南接天壇,北連恆嶽,為地北紀,其在本縣界者一百 八十里,總曰太行為中州巨鎮。」

按《衛輝府志山川》:「太行山在輝縣西北五十里,西南 跨懷慶,北接彰德,迤邐燕雲,綿亙數千里,雖因地立 名甚眾,皆太行也,為中州巨鎮。」

按《輝縣志山川》:「太行山在縣西北五十里,西南跨懷 慶府界,綿亙數千里。」

按《山西通志山川》:「太行山在絳縣東二十里,高險峭 麗,西北諸山多其支脈,即狄梁公望雲思親處。 又在垣曲縣北八十里,俗名鋸齒山,北扺陽城,延袤 八十餘里,茂林森秀,形勢巍峨。」

又在潞安府長治縣,郡居其巔,東界在平順縣,朱子 所稱「河北望之如黑雲在半天」者,即此。

又在澤州南六十里,迤邐東北,跨陵川、壺關、潞城、黎 城、遼州、和順、武鄉諸州縣,外亙三省,連綿極遠,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