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7 (1700-1725).djvu/24

此页尚未校对

異名。析城、王屋,即其支也。潞安府太行山,即此山。 石人山在澤州東南八十八里太行之頂,其山有石 類人,故名。上有龍潭。

黑石山,在澤州南八十里,太行山絕頂,登其巔可以 俯瞰中原。

佛子山,在陽城縣東四十里,《太行》絕頂,東南距黃河 二百餘里,目睫可望,上有「靈雲寺。」

黃榆嶺在和順縣東太行山頂。

按《平陽府志山川》:「太行山在絳縣東二十里,高險峭 麗,西北諸山多其支脈。」

又在垣曲縣北八十里,一名「鋸齒山。」

按《絳縣志山川》:「太行山在縣東二十里。」

按《垣曲縣志山川》,「太行山在縣北八十里。」語同《府 志》。

按《潞安府志山川》,太行山,郡居其巔,東界在平順縣。 朱子所稱「河北望之如黑雲在半天」者即此。按:古稱 「千里一片石」,蓋舉上黨之山皆太行也。支分派衍,皆 有名稱,而太行獨不見于志,失其宗矣。故今首列太 行,而後及其餘。

按《長治縣志山川》:「上黨之山,皆太行也。」

按《黎城縣志》山川黎邑,萬山叢處,百里俱石,其名雖 不一,皆所謂太行也。朱子曰:「冀州是天地間好風水, 山脈從雲中發來。」又曰:「太行在河北,如黑雲之在天 半。」蓋重岡疊阜,鸞鳳峙而蛟龍走,莫太行若也。 隴阜山在縣西北百里,山半有洞,即昭澤龍洞也。洞 深數十里,入洞約十尋,有水池四,咸深數尺。又後為 一方池,水深莫測,旁立二石牛,若戲水狀。又後三池 亦咸有水。又後則水洞光聯,晶輝照映,人不敢入矣。 唐時焦公昭澤曾在此修養,遂名為昭澤龍洞。按《省 通志》:龍巖洞在武鄉縣東一百里太行山之麓,其洞 極深,內建焦龍神廟,禱而有應。又《襄垣志》:「龍洞在縣 東北百里黎城縣界。」即謂此。

按《澤州志山川圖說》,太行山南距郡城三十里,乃中 原望鎮也。《列子》作太形,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朱子 曰:太行山極高,晉州蒲坂山之盡頭。又曰:太行自崑 崙北支入中國,西南行,歷并、冀、三晉,扺河東,復與河 會。澤州南三十里天井關橫望鎮,諸峰雄特,為太行 總會。西南接砥柱、析城、王屋三山,巋然再西極中條, 至雷首,東發為燕山,至碣石。郭緣生《述征記》所謂太 行首始河內,自河內至幽州,凡有八陘是也。形大而 原遠,綿亙數千里不絕。恆嶽、霍鎮、五臺三關,皆其支 脈所融結,隨地異稱,非一方可專者。《戰國策》曰:「北塹 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兵不下。」又曰:「左右孟門,羊腸在 其南,盧睪在其北。」乃專指澤而言。茲取其隸於澤境。 繪圖右方,便考覽焉。

月院山城南六十里,太行絕頂有潭,深不可測,中挺 峭峰數丈。刻《詩》云:「溪潭直上孤峰底,怪柏蒼蒼老不 死。藜杖長拖嘯一聲,虎豹潛形盡縮耳。須臾有客話 無生,旋煮新茶汲冰水。樵歌依約耳邊來,詩情只在 煙嵐裡。」後書仙人李題。下臨天柱峰普照寺。

黑石嶺郡南八十里。太行絕頂,登其上,中原在目矣。 天井關,城南四十五里,太行絕頂。《長短策》云:「桀居天 井,漢梁王守此,章帝亦嘗過焉。」酈道元、蔡邕俱明指 關在太行。

橫望隘城南八十里,太行絕頂。洪武二年置巡檢司。 南距碗子城一十里。

大糧山,在高平縣東南十里,趙將廉頗積糧於此。或 云「春秋米子國,赤翟後,故名。」今俗曰「米山。」

佛子山,在陵川縣東四十里,太行之絕頂,黃河蒼茫, 目睫可望。

按《陽城縣志山川》:太行山在縣東南,與析城、王屋諸 山相連亙。《山海經:北次三經》之首,曰太行之山。郭璞 注曰:「在今河內縣西北,即治所轄地。」《列子》作太形。《河 圖括地象》云:「太行,天下之脊。」《博物志》曰:「太行山北,不 知山所限極。」朱子曰:「太行自崑崙北支西南行,歷并、 冀、三晉,抵河東。」《丹鉛錄》曰:「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一統 志》云:「山勢綿亙數千里,雖因地立名,總皆太行省。」《志》 曰:「太行,中原望鎮也。」

按《陵川縣志山川》:「佛山在縣東北四十里,為太行絕 頂,上有寺,故名。」

馬武山在縣東五十里。漢馬武築砦屯兵,俗呼「馬武 京砦。」山陰積雪,經暑不消,登之者厚其衣。馬炳詩:「太 行高處不勝寒,積雪京峰霄漢間。」

按《沁水縣志山川》:「石樓山在縣南二里,狀若樓臺,故 名。下有濯纓泉,舊多精舍,元時主簿李鎔聘立社其 上。」按縣志石樓山下未詳是太行支派否但據藝文石樓賦云維太行之盤紆兮矻雄鎮乎西州胡厥

脈之遐衍兮,鍾此山曰「石樓。」 故以此入太行山後。

按《遼州志山川》:「太行山起自遼東,入終南州,居絕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