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7 (1700-1725).djvu/41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四十九卷目錄

 林慮山部彙考

  圖

  考

 林慮山部藝文一

  遊天平山記        宋柳開

  遊山記跋          韓琦

  五松亭記        金王庭筠

  林慮記遊        元許有壬

  棲霞觀碑          李誠

  谼峪寶巖金燈記      曹居易

  林縣險要圖說      明張應登

  創修隆慮山王相巖記    張學顏

  重修天平山斷金橋路記    李畫

  創建河澗鞏關記      蘇繼韓

  林慮山遊寄王給事     袁宏道

山川典第四十九卷

林慮山部彙考

「太行山」 以東之「林慮山。」

林慮山在今河南彰德府林縣西二十里,連接眾山, 隨地異名。為黃華山、天平山、玉泉山、倚陽山、大頭山、 紫團山、聖符山、萬泉山、礦山、柏山、礪山、樓兒山、將軍 山、北傘蓋山、南傘蓋山、鳳凰山、定尖山、馬鞍山、大聖 山、鳳寧山、褲山。各山中峰崖洞谷,其名亦不一,而總 謂之「林慮山。」

林慮山圖

林慮山圖

按:《漢書地理志》:「河內郡隆慮。」應劭曰:隆慮山在此, 避殤帝名,改曰「林慮也。」師古曰:「慮音廬。」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內郡林慮,故隆慮,殤帝改。」 按《水經》,洹水「東過隆慮縣北。」縣北有隆慮山,昔帛 仲理之所遊神也,縣因山以取名。漢高帝六年,封周 竈為侯國。應劭曰:「殤帝曰隆」,故改從「林」也。縣有黃水, 出于神囷之山黃華谷北崖。山高十七里,水出木門 帶,帶即山之第三級也,去地七里。縣水東南注壑,直 瀉巖下,狀若雞翹,故謂之雞翹洪,蓋亦天台赤城流 也。其水東流至谷口,潛入地下,東北一十里復出,名 柳渚,渚周四五里,是黃水重源再發也。東流,葦泉水 注之,出林慮川北澤中,東南流與雙泉合。水出魯班 門東,下流入葦泉水。葦泉水又東南流注黃水,謂之 陵陽水,又東入于洹水也。

濁漳水又東北,過屯留縣、潞縣北。漳水又東,逕磻 陽城北,倉石水入焉。水出林慮縣之倉石溪,東北逕 魯班門,西關昂藏,石壁霞舉,左右結石修防,崇基仍 存。北逕偏橋東,即林慮之嶠嶺,抱犢固也。石磴西陛, 陟踵修上,五里餘,崿路中斷四五丈,中以木為偏橋, 劣得道行,亦言故有偏橋之名矣。自上猶須攀蘿捫 葛,方乃自津。山頂即《庚眩》墜處也。庚眩未詳或當是猨眩之訛倉 石溪水又北,合白水溪,溪水出壺關縣東白水川,東 逕百畝城北,蓋同「仇池百頃」之稱矣。又東逕林慮縣 之石門谷,又注于蒼溪水。蒼溪水又北逕磻陽城東, 而北流注于漳水。漳水又東逕葛公亭北,而東去矣。 按《唐書地理志》河北道,其名山曰林慮。

相州:《林慮》。有林慮山。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林慮山在相州林慮縣西 二十里。夏馥入山中,匿姓名為冶家傭。」崔伯易《感山 賦》:「隆慮雷首。」林慮本隆慮,漢屬河內郡,殤帝改為 林橋。順二子師事仙人盧子綦,於隆慮山棲霞谷。 《歷代州域總敘》唐十道河北道,其名山有林慮。 按《明一統志》河南彰德府隆慮山,在林縣西北二十 五里。

按《圖書編》:「河南彰德府隆慮山,在林縣,負太行,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