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7 (1700-1725).djvu/75

此页尚未校对

伊闕山部藝文一

《伊闕銘》
宋·真宗

夫「結而為山,融而為谷,設險阻于地理,資守距于國 都,足以表坤載之無疆,示神州之大壯」者也。矧復洪 源南導,高岸中分。夏禹濬川,初通闕塞;周成相宅,肇 建王城。風雨所交,形勢斯在。靈葩珍木,接畛而揚芬; 盤石檻泉,奔流而激響。寶塔千尺,蒼崖萬尋,祕等覺 之真身,刻大雄之尊像。豈獨勝遊之是屬?故亦景貺 之潛符。躬薦兩圭,祝汾陰而祈民福;言旋六轡,臨雒 宅而觀土風。既周覽于名區,乃刊文于貞石。銘曰:「高 闕巍峨,群山迤邐,乃固王城,是通伊水,形勝居多,英 靈萃止,螺髻偏摩,雁塔高峙,奠玉河濱,回輿山趾,鳴 蹕再臨,貞珉斯紀。」

《龍門記》
元·薩天錫

洛陽南去二十五里許,有兩山對峙,崖石壁立,曰「龍 門」,伊水中出,北入洛河,又曰「伊闕」,禹排伊闕即此。兩 山下石罅迸出數泉,極清冷,惟東、稍北三泉,冬月溫, 曰溫泉。西稍北岸河下一潭極深,相傳有靈物居之, 曰「黑龍潭。」兩岸間昔人鑿為大洞,為小龕,不啻千數, 琢石像、諸佛相、菩薩相、大士相、阿羅漢相、金剛相、天 《王護法神相》,有全身者,有就崖石露半身者,極巨者 丈六,極細者寸餘,趺坐者、立者、侍衛者又不啻萬數。 然諸石像舊有裂釁,及為人所擊,或碎首,或損軀。其 鼻、其耳、其手足,或缺焉,或半缺全缺,金碧裝飾,悉剝 落,鮮有完者。舊有八寺,無一存,但東崖巔有壘石址 兩區,餘不可辨。有數石碑多仆,其立「者僅一二,所刻 皆佛語,字剝落不可讀,未暇詳其所始。」今觀其創作, 似非出於一時,其工力財費不知其幾千萬計。蓋其 大者必作自國君,次者必王公貴戚,又其次必富人, 而後能有成也。然予雖不知佛書,抑聞釋迦乃西方 聖人,生於王宮,為國元子,棄尊綱而就卑辱,舍壯觀 而安僻陋,棄華麗而服朴素,厭濃鮮而甘淡薄,苦身 修行,以證佛果。其言曰:「無人我相」,曰「色即是空,曰寂 滅為樂。」其心若渾然無欲,又奚欲費人之財,殫人之 力,鐫鑿山骨,斲喪元氣,而假於頑然之石,飾金施采, 以驚世駭俗為哉?是蓋學佛者習妄迷真,先已自惑。 謂必極其莊嚴,始可聳人瞻敬,報佛功德。又操之以 輪迴《果報》之說,謂人之富貴、貧賤、壽夭、賢愚,一皆前 世所自為,故今世受報如此。今世若何修行,若何布 施,可以免禍於地獄,徼福於天堂,獲報於來世。前不 可見,後不可知。迷人於恍惚茫昧之塗,而好佛者溺 於其說,不覺信之深而甘受其惑。至有捨身然臂施 財,至為此窮極之功。設使佛果夸耀於世,「其成之者 必獲善報,毀之者必獲惡報,則八寺巍然,諸相整然, 朝鐘暮鼓,緇流慶讚,燈燈相續於無窮,又豈至於蕪 沒其宮,殘毀其容,而荒涼落寞如此哉?」殊不知佛稱 仁王,以慈悲為心,利益眾生,必不徇私於己,而加禍 福於人,亦無意於衒色相以欺人也。予故記其略,復 為之說,以解好佛者之惑,又以戒學佛者,毋背其師 說,以求佛於外,而不求佛於內。明心見性,則庶乎其 佛之徒也。

《遊伊闕記》
明·都穆

伊闕在洛陽西南三十里。癸酉仲冬二十九日,進士 路君敬夫陪予往遊。離城五里,經天津橋。橋久圮,石 悉為有力者取去,今易以木。二里至邵子祠,即所謂 安樂窩,中為塑像,瞻拜而出。二十三里至伊闕,其得 名,以兩巖對峙,而伊水出其間,俗又名「龍門」,謂兩巖 為禹所鑿。司馬溫公嘗辯之,以為天之所為,而禹特 「治之,非鑿也。」予考之,龍門在今山西之夏津縣,乃誠 禹跡,則此固非矣。上西巖,登五龍祠,沿崖行,入潛溪 寺,寺皆石洞為之,蓋遍巖內外,石佛大小以千萬計, 傳昔拓跋魏胡后崇佛,命工所鑿。與敬夫午酌,出寺 東行石罅,時有流泉,惟稍北三泉,四時常溫,名溫泉。 二里渡伊水,折而東南,半里至東巖,一巨石中裂,老 僧云:「此龍門也。昔有龍自此而出,鱗鬣之形,宛然石 上。」乃知世俗之說,又似非誣。蓋遊人往往止于西巖 問,無有指示東巖者,故未嘗見此。雖溫公之辯,但謂 非禹所鑿,則其他可知矣。行六十步,有石將墮,旁留 虎跡,名虎托石。又三十步,得鳳凰石,其跡大幾一尺, 五爪一距,深入石理,與虎跡皆涉于異,有似偽為然。 予觀今之圖鳳者,惟一距三爪,未聞其爪之五。使真 有偽,曷不效圖之形,則又疑其真也。敬夫曰:「茲遊也, 得識龍門,辨鳳爪,皆平生之所未及,願書以補郡乘 之缺。」遂書之。

《伊闕山記》
唐·樞

「河南府南三十里,橫亙一山,為禹所鑿,引伊水北注 伊源,從悶頓嶺五百餘里,四山扼阻,至是獨窪且薄。 禹相而順其勢,使民得免于魚,又不煩重費,非大聖 人精靈,能與造化爭功及此乎?乃丹崖並峙萬仞,斷 裂潺湲中注,後世因作技巧,崖體遍劃,龕居佛佛,大 小不同,龕洞淺深,宏窄不一,競奇呈異,星布櫛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