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7 (1700-1725).djvu/91

此页尚未校对

下清宮,奉元帝像,在城北五里《邙山》上。

按《偃師縣志山川》:「北邙山在治北二里許,一名郟山, 為天下之輻輳,東跨鞏縣,西跨洛陽,北跨孟津,綿亙 四百餘里,四圍險固,當河洛之間,為水隄保障,古謂 秦頭魏尾,此正其尾也。土脈深厚,東漢諸陵及唐宋 名臣多葬焉。山北嶺有墩,傳云宋時邊堡,金更名太 平山。」

首陽山:在治西北十五里。邙山之最高者,日出先照, 故名。

磨盤山:在治東北十里。即邙山之支。

湯王池:在治東北八里邙山上。有湯王廟,今廢,水亦 涸,遺跡猶存。

溫泉在治東十五里邙山下,南流入洛。

二龍潭在治北二里邙山之麓。水常不竭,禱雨輒應。 「古蹟。」飲酒臺在石橋邙山上。俗傳昔唐太宗飲酒于 上,看金鏞城,故名。

陵墓魏首陽陵在治西首陽山。「魏黃初六年六月戊 申,葬文帝于此。」

唐太師崔陲墓在治東北邙山上。有劉禹錫撰《墓碑》, 柳公權書。

祠廟濟瀆行祠在治西五里邙山上。始建未詳。弘治 十年,鄉人姚清等重修,今廢。

舜帝廟在治西北十里首陽山上。永樂三年,鄉人張 文禮等重修。

湯王墓在治北八里邙山上。因久廢圮,里人移建于 治東北五里邙山之麓,下有池,歲旱禱雨多應。 關帝廟在治北邙山上。崇禎間,知縣夏士譽刱建。 黑龍廟在治北邙山之麓,上有黑白二龍潭,水常不 竭,旱禱即雨。

文昌閣在治北五里邙山上。明時知縣夏士譽建。 按《鞏縣志山川》:「邙山在縣北三里,西擁岧嶢,當河洛 之間,為神隄之障,古號秦頭魏尾」,即此山之尾。 「馬鞍山在縣北八里邙山尾形凹似之。」

按《新安縣志山川》:「北邙山在縣東北二十里。」

北邙山部藝文一

《登北邙山賦        》晉張協

陟《巒丘》之,「升逶迤之修坂。迴余車于峻嶺,聊送 目于四遠。靈嶽鬱以造天,連岡岩以蹇產。伊洛混而 東流,帝居赫以崇顯。山川汨其常兮,萬物化而代轉。 何天地之難窮,悼人生之危淺。嘆白日之西頹兮,哀 世路之多蹇。」于是徘徊絕嶺,踟躕步趾。前瞻狼山,郤 窺大岯。東眺虎牢,西睨熊耳。斜亙天際,旁極萬里。莽 眩眼以茫昧,諒「群形之難紀。臨千仞而俯看,似遊身 于雲霓。」撫長風以延佇,想凌天而舉翮。瞻冠蓋之悠 悠,睹商旅之接軛。爾乃地勢窊窿,丘墟陂陁,墳隴㟪 疊,棋布星羅。松林槮暎以攢列,元木搜寥而振柯。壯 漢氏之所營,望五陵之嵬峨。喪亂起而啟攘,僮豎登 而作歌。

北邙山記         明唐樞

「東自新安縣,北至河南府,背而偃師縣、鞏縣,長迤數 百里,不高不峰,近古帝王所都,無問貴賤雜葬之,纍 纍萬千塚,莫辨氏裔自來,為興悲動感之具。」予意大 而高,必為有力人,而近見窆中物滿人市,則反以其 難動者而誨之盜矣;小而促,必貧賤之家,而夫夫者 不能安其身于有序,則亦與草木共朽腐矣。其慨其 悲,又莫知其何指。徒以成毀係情,亦何以得死生之 說耶?且復斷珉殘篆,莫知何屬。亦有「豐螭昂屭,而窈 無封植」,又「翁仲荊蔓」,而蔑存碣識,皆不可知其說也。

北邙山部藝文二

《送應氏》詩二首:錄一首。  魏·曹植

步登北邙坂,遙望洛陽山。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 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遊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 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念我平常居。一作平生親氣結 不能言。

北邙客舍         晉劉伶

泱渀望舒隱,黤黮元夜陰。寒雞思天曙,擁翅吹長音。 蚊蚋歸豐草,枯葉散蕭林。陳醴發悴顏,色愉暢真心。 縕被終不曉,斯嘆信難任。何以除斯嘆,付之于瑟琴。 長笛響中夕,聞此消胸襟。

北邙行          唐王建

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 多,堆著黃金無買處。天涯悠悠葬日促,岡坂崎嶇不 停轂。高張素幕繞銘旌,夜唱挽歌山下宿。洛陽城北 復城東,魂車祖馬長相逢。車轍廣若長安路,蒿草多 於松柏樹。山頭澗底石漸稀,盡向墳前作羊虎。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