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7 (1700-1725).djvu/95

此页尚未校对

洛西皆邙山。倚山為東周墟,為唐杜審言、杜甫宅,山 之上則杜預、杜甫之墓。」

熊耳山部彙考

《伊洛發源》之熊耳山。

熊耳山,禹導洛水所自也。其山在唐。虞屬豫州。周屬 虢。漢屬弘農郡。晉屬上洛郡。唐屬弘農,後又為虢州。 元屬嵩州。明改隸陝州。今則屬河南府盧氏縣,距縣 西南五十里。形如熊耳,故名。

熊耳山圖

熊耳山圖

按:《書經夏書禹貢》:「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于河。」 正義曰:《地理志》云,「伊水出弘農盧氏縣東熊耳山, 東北入洛。」蔡傳《山海經》曰:熊耳之山,伊水出焉,東北至 洛陽縣南,北入于洛。郭璞云:「熊耳在上洛縣南,今商 州上洛縣也。《地志》言伊水出弘農盧氏之熊耳者,非 是。」

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四山相連,東南在豫州 界。《洛經》熊耳。《正義》曰:「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 水所出。」蔡註《熊耳外方》:「桐柏、陪尾,豫州山也。熊耳在商 州上洛縣。」

導洛自熊耳,東北會于澗、瀍。在宜陽之西。蔡註熊耳, 盧氏之熊耳也。餘並見《豫州》。洛水出冢嶺山,禹止自 熊耳導之耳。

按《山海經·中山經》:「白邊之山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 山,其上多漆,其下多㯶。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 洛,其中多水玉,多人魚。有草焉,其狀如蘇而赤華,名 曰葶。」可以毒魚。今在上洛縣南。 按《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南至于江,登熊湘。」正義曰: 《括地志》云:「熊耳山在商州洛陽縣西,齊桓公登之,以 望江漢也。」

《封禪書》:「桓公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索隱曰:《荊州 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峰,如熊 耳狀,因以為名。」齊桓公、太史公並登之。或云「弘農熊 耳」,非也。

按:《漢書地理志》,「弘農郡盧氏。」熊耳山在東。

按:《後漢書郡國志》,「弘農郡盧氏有熊耳山。」《山海經》 曰:「其上多漆,其下多㯶。浮濠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 雒,其中多美玉,多人魚。」

按:《晉書地理志》,「上洛郡盧氏。」熊耳山在東,《伊水》所 出。

按:《水經》,均水出淅縣北山,南流過其縣之東。均水 發源弘農郡之盧氏縣熊耳山,山南即修陽、葛陽二 縣界也。雙峰齊秀,望若熊耳,因以為名。齊桓公召陵 之會,西望熊耳,即此山也。

洛水又東,逕熊耳山北。《禹貢》所謂「導洛自熊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