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8 (1700-1725).djvu/105

此页尚未校对

灼人形體矣』。」

按宋宋敏求《長安記》,「驪山在縣東南二里,驪戎來居 此山。」按《上地紀》曰:「即藍田山也。」天寶元年,更驪山曰 會昌山,七載,又改曰昭應山。

按《三才圖會驪山圖攷》,驪山在西安府臨潼縣,縣南 半里即抵其麓,經雷神殿東折,門有綽楔,榜曰「溫泉 池。過北有室三楹,啟其扃即溫泉也,人呼為官池」,蓋 非貴人不得浴此池四周甃石如玉環狀,中一小石, 上鑿七竅,泉由是出,相傳甃石起秦始皇,其後漢武 帝復加修飾。官池之左有泉曰「混池」,以浴小民。東行 即華清宮故址。上有三清殿,前臥一巨鐘,視其款,乃 華清物。又有三碑,右為後魏溫泉,頗惜,多剝落,左刻 金尚元龍草字,其陰刻劉子顒《成道記》。子顒,山中道 士,宋仁宗朝嘗見,賜號凝真太師。三清殿後為玉皇 殿,面三清者,七星殿也。南去十五步為玉女閣,下有 方池,即溫泉發源處,飲之可以已疾。每秋暮,人取未 熟柿投其中,經宿食之不澀。其石為玉女洗頭池,沭 髮者多去瘡蝨。山之半平坡,朝元閣舊建於此。山左 肩曰東繡嶺,右肩曰西繡嶺,當時林木花卉之盛,類 錦繡然,故名。閣與華清之廢,皆不知何時。其易為道 士之居,則後晉天福中也。又上二里為老君殿,舊云 天寶七年十月,老君見于朝元閣南。元宗於其處立 降聖觀,琢白玉石為像,今尚存。殿壁繪唐臣之像,殆 當時人筆。其西南有泉,名飲鹿槽,今涸。又上二里為 老母殿,老母即唐李筌所從受《陰符》者。山之巔舊有 烽火樓,昔周幽王欲媚褒姒,舉烽火以來諸侯之處。 東行八里,折而南二里,至秦始皇陵。陵內城周五里, 舊有門四。外城周十二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丘 並峙。人曰:「此南門也。」右門石樞猶露土中,陵高可四 丈,昔項羽、黃巢皆嘗發之。老人云:「始皇葬山之中。」此 特其虛塚。其言當必有所授也。

按《陝西通志山川》:「驪山在西安府臨潼縣東南二里, 即藍田之北山也。山之麓溫泉所出,唐明皇更名昭 應,上有老母廟。山左肩曰東繡嶺,右肩曰西繡嶺。」 胏浮山在西安府臨潼縣境,一名浮胏,即驪山之麓。 金斧山在驪山東南石罅中有斧,以杖抵之則動。 戲水在西安府臨潼縣東二十五里,源出驪山,即秦 將章邯拒陳涉將周章處。

潼水在西安府臨潼縣西半里,源出驪山谷中,味甘 美,異於他水。

魚池水,泉出驪山,在秦始皇陵北五里。初造陵取土, 其地汙深,水積成池。

「牡丹溝,在驪山西,兩岸盡植牡丹,至今牡丹猶存。」 「溫泉,出驪山麓,在西安府臨潼縣南一百五十步,始 皇於此砌石起宇,漢武加修飾,唐建溫泉宮。」

蟾井在驪山白鹿觀中,有金色三足蝦蟆。賀蘭先生 見之曰:「此肉芝也。烹而食之,白日昇天。」

按《臨潼縣志山川志》,「驪山在縣南里許,綿亙而東五 十餘里。殷周時,為驪戎所居,故名。」《土地記》曰:「其陽多 寶玉,其陰多黃金。」《三秦記》曰:「始皇作閣道,至驪山八 十里,人行橋上,車行橋下,山上立祠,曰靈臺。天寶元 年更名曰會昌山。七載,又改曰昭應山,山神曰元德 公。」《水經》曰:「浮胏山,一作胏浮」,蓋驪山之麓而異名耳。 東西繡嶺。在驪山左右。唐元宗植林木花卉如錦繡 然。故名。

「玉蕊峰」在東繡嶺東。

石駱駝嶺在縣西南驪山上。

走馬嶺在縣東南驪山上二十七里。

「鷰子龕」,在驪山降聖觀南。

坑儒谷在縣西南二十里。漢衛宏《古文奇字序》云:「秦 既焚書,改古文為篆隸,患天下不從,召諸儒至者拜 為郎,前後七百人。」乃密令冬種瓜於驪山谷中溫處, 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說之,人人各異。乃命就視之,方 相難,決伏機發,從上填之以土。唐天寶中,改為旌儒 鄉,立廟。兵部侍郎賈至撰碑。

「牝丹溝」,在驪山西。

宮殿「老母殿」,在驪山西北第二峰。

樓閣烽火樓在驪山第一峰。按《史記》:幽王為烽燧大 鼓,與諸侯約,有寇至,舉火擊鼓,為信則舉兵來援。王 因褒姒不好笑,舉火擊鼓,諸侯悉至,曰:「戲也。」褒姒乃 大笑。後犬戎來攻,王舉火徵兵,兵莫至,遂殺王於驪 山下,虜褒姒。

露臺,按《漢書》:文帝欲于驪山起露臺,召匠計之,費百 金。帝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命罷之,其址見存。 石婆父聖磑,在驪山上二十五里。

「蟒石」在驪山艾葉溝。

《石屏風》在東繡嶺西畔。

虎斑石在東繡嶺側,其石苔痕如虎豹斑。

《寺觀》:「福嚴寺即石甕寺」,在東繡嶺傍。

白鹿觀在縣西南十里驪山中。中有昇仙臺、蟾井。唐 高祖武德七年,幸溫泉宮,傍觀川原,見白鹿,遂改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