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8 (1700-1725).djvu/29

此页尚未校对

上有韓文公題名,歐陽文忠公跋,遍覓無有。偶見石 柱上有宋人書,崇寧三年三月十日觀退之題,其半 沒土,具臿求之,左方得邢和叔題名,右方有云:「余與 子由攷試西洛進士畢,同遊二室諸寺。最後過天封 精思觀,道子畫遂行,熙寧五年九月十日也。」其下不 書款,又稱「子由不以氏」,語氣酷似大蘇。是時子由以 忤安石,出為河南府推官,而子瞻《送杭州進士詩序》 有云:「熙寧五年,錢塘之士貢于禮部者九」人。十月乙 酉,宴于中和堂。公是年監試杭州,不應復至洛也。其 人定佳士,當是西京教授王平甫輩耳。韓、歐書竟不 見。退之題最簡古,今載集中,郡邑志俱不收,韓集非 僻書也。永叔跋見《集古錄》,郡志有之,永叔先後凡數 至,其一與梅聖俞俱即跋中所云《登峰頂觀龍潭石 記》者也。其一與謝希深諸人,俱有見神清洞一事。希 深書云:「『師魯語怪永叔子聰歌俚調,幾道吹洞簫』。往 往令人一笑絕倒,至今數百載如見其眉目也。」《野史》 載:錢思公守西都,歐、謝同在幕下。一日自嵩山歸,暮 抵龍門香山,雪大集,忽煙靄中車馬渡伊水,則思公 遣廚傳歌伎來到,因傳語曰:「山行良佳,少留龍門賞 雪,無遽歸」也,宋人風韻乃爾。柏之右豐碑,一與太室 爭傑,其文不足言,書則徐浩八分體,字字生動欲飛, 書家所云「怒猊抉石,渴驥奔泉」,不虛也。東過崇福宮, 宮荒寂甚,即有宋諸賢所嘗提舉者。宮之左為啟母 石,石三丈餘,旁裂小石,事載《淮南鴻烈》,甚誕。而唐崔 融《啟母廟碑》云:「漢臣之筆泉墨海,陳其令名;秦」相之 《一字千金》敘其嘉應,又引郭璞、李彤為證,則謂真有 其事矣。石之前疊石為門,其半已頹,右方有字皆大 篆,風雨蝕且盡。視元魏碑尤古,年號上隱隱一「光」字, 而「戶曹史某」及「辛癸之間」數字尚可識。

嵩遊記四          前人

古云:「華山如立,嵩山如臥。」二語勝畫,非久歷煙雲者 不解造是語也。然余謂華山如峨冠道士,振衣天末, 嵩則眠龍而癯者也。登嵩之路凡數處,從萬歲峰者 為漢封故道,迂回二十餘里,至中峰巔。下視諸峰,危 石削壁,或懸或仄,態貌奇古。因憶謝絳《與梅聖俞書》 所謂玉女窗、搗衣石、八仙壇者,按圖索之,去此當不 「遠,然石上無片字,從者百許人,無一導引者,可恨也。」 山巔一頹室,側有古井,甚晶瑩,旱歲不竭。前後有小 峰,疑即古封禪壇,規制亦敞。余問道士:「此為峻極上 院耶?」道士茫然。余笑曰:「若得劉伯壽為導,當無此苦。」 元鼎問故,余曰:「《野史》載劉伯壽築室嵩山下,每登嵩 頂回,則于峻極中院,援筆記歲月登」頂凡七十四次。 伯壽蓋洛陽九老之一也,有妾名萱草、芳草,皆秀麗 而善聲律。伯壽出入乘牛,吹鐵笛,二草以蘄笛和之, 聲滿山谷。牛行即行,牛止即止。其止也,必命壺觴盡 醉而歸。嵩人以為地仙云。元鼎躍然曰:「公作《嵩記》,幸 述此一段,以為太室佳話。」余諾之。稍東為白鶴觀故 址。背負三峰,左右皆絕壁,大熊諸山屏其前,橫者如 案,擁者如髻,列者如眉,幽邃平遠,實太室之奧宅也。 一松亭亭立,秀傑非常觀,廢已久,山中樹大于腕者, 動遭翦伐,而此松獨存,殆有物護之。松下遺跡宛然。 募童子能得片碣者與百錢,得故瓦礫者數錢。一時 隸卒散盡,披荊求之,得古瓦數片,皆琉璃龍,其首唯 碣不可得。欲過別峰而暝色已迫。余謂元鼎曰:「松間 得一亭,旁構小室,遊者宿其上五日,始為不負此山 也。」山之奧處不必論,其指名者,如韓公之龍潭,歐公 之天門泉,范公之三醉石,皆不能以一日窮。今之遊 者,一宿少林,輿而過太室之前,至嵩廟天中閣,倚欄 一觀,歸而向人曰:「吾已盡嵩山矣,是尚未」觀其膚也。 東行里許,天昏黑,不可得舊道從者曰:「從野豬坂下 稍近,但險耳。」余笑曰:「嵩山無險。」乃杖策行崎崖中,約 十五里至山足。是日曉出城,未至門百步許,見城外 有白煙突起,以為爆煙也。頃之,忽化為環,大可數圍, 直入雲際,不滅者久之。

嵩遊記五          前人

石淙,非嵩也。繫之嵩後者,水從東澗注嵩之餘也。曉 起,見簷外絲雨,頗不快。倚軒瞻太室,翠色若滴,知非 雨候也。馳而出東門,纖塵不起,翻以為樂。過箕山,望 許由塚,雲片鱗鱗如欲坼,至測景臺乃見日。折而東, 倚澗行山,皆土阜,甚舒緩。將至石淙,半里許,漸聞水 聲,及至一澗,皆石如稠林之筍,四顧不得寸膚,不知 「是石何時飛來,轉盼之間,向之土阜何處徙去也。石 錯立波中,布置獧巧,四帀之山宜高,則為峰、為巘、為 屏,若約吾目使不外見,其朴也。中央之山宜平,則為 砥、為嶼,若以供吾布席置酒之用也。」石之大者可坐 十許人,小者可分棚角飲,飛籌走兕,近可手攬,遠可 繩度也。當澗之衝,列三峰以拒水,水「漱其根,如甕如 齒,斜飛正射,交注潭中,激以觀其怒也。遶石皆深潭, 幽冷如黛渟,以觀其色也。至澗之下流,石忽自夾兩 崖,青壁削立,長可十餘丈,水至此如匹練,所以蓄其 浩瀚,逸其奔放也。」石之麗在壁,水之麗在峽,踞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