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8 (1700-1725).djvu/83

此页尚未校对

參差相映,其下雨所不及,故可以辟風雨也。《公羊傳》 曰:「蹇叔送其子而戒之曰:『爾即死,必於殽之嶔巖』。」是 文王之所辟風雨者也。此註言「兩山相嶔,故可以辟 風雨」者,杜氏此言,或取《公羊》之意。嶔字蓋從山,但嶔 巖是山之貌,而云「相嶔」,文亦不順,未能審杜意也。何 休云:「其處險阻隘勢,一人可要百,故文王過之。驅馳 常若辟風雨。」

按:《史記封禪書》:「自殽以東」,《索隱》曰:殽即崤山。杜預 云:「崤在弘農澠池縣西南,即今之二崤山是也。」亦音 豪。

按戴延之《西征記》:「崤山上不得鳴鼓角,鳴則風雨驟 至。」自東崤至西崤三十里。東崤長坂數里,峻阜絕澗, 車不得方軌。西崤建石坂十二里,險絕不異東崤。 按《水經》河水,河之右則崤水注之。出河南盤崤山, 西北流,水上有梁,俗謂之鴨橋也。歷澗水東北流,與 石崤水合。水出石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夏后皋之墓 也;北陵,文王所辟風雨矣。言山徑委深,峰阜交蔭,故 可以辟風雨也。秦將襲鄭,蹇叔致諫而公辭焉。蹇叔 哭。子曰:「吾見其出,不見其入。晉人禦師,必於崤矣,余 收爾骨焉。」孟明果覆秦師於此。

河水又東,千崤之水注焉。水南導於千崤之山,其 水北流,纏絡二道。漢建安中,曹公西討巴漢,惡南路 之嶮,故更開北道,自後行旅,率多從之。今山側附路 有石銘云:「晉太康三年,弘農太守梁彬修復舊道。」太 崤以東,西崤以西,明非一崤也。西有二石。又南五六 十步臨溪有《恬漠先生翼神碑》,蓋隱斯山也。

穀水出弘農黽池縣南墦塚林穀陽谷。今穀水出 于崤東馬頭山穀陽谷。東北流歷澠池川,本中鄉地 也。漢景帝三年,初徙萬戶為因崤黽之池以目縣焉。 亦或謂之彭池。又東逕土崤,此所謂「二崤」也。又東逕 新安縣故城,南北夾流,而西接崤、黽。

按:《元和郡縣志》二,崤山在五今澠池縣西北,一名嶺岑。 《左傳》謂秦將襲鄭,蹇叔哭送,謂子收骨此所。後漢末 建安中,曹公西討巴漢,惡其險而更開北山,道路多 從之。又有石銘云:「晉太康三年,弘農太守梁彬修復 舊道。」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三,崤又名嶔崟山,在河南 府永寧縣北二十八里,自東崤至西崤二十五里。」《呂 氏春秋》九塞之一、《輿地廣記》二:「崤山連入硤石界,其 南陵,夏后皋之墓,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春秋晉 敗秦師于殽。」陝州石壕鎮,本殽縣,後魏置。

《七國形勢攷》:「澠池在今河南府澠池縣。」《地埋志》:「弘農 黽池,景帝中二年初城,徙萬家為縣。」《水經注》:「穀水出 于崤東馬頭山穀陽谷,東北流歷澠池川。漢景帝因 崤黽之池以目縣,或謂之彭池。」趙涉說周亞夫曰:「吳 王必置人於殽黽阨陿之間。」 按《河南通志山川》:「崤山在河南府永寧縣北六十里, 一名嶔崟山。春秋時晉」及姜戎敗秦于崤,即此。自東 崤至西崤,相去三十五里,路極險絕。

按《永寧縣志山川》,崤山距邑六十里。《元和志》云:東崤 至西崤,相距三十里。秦關之東,漢關之西。按《左傳》:秦 召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出師襲鄭,蹇叔之子從行, 蹇叔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崤,崤有二陵,其南 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必死 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晉人及姜戎敗秦師于 崤,即此地也。唐崔曙詩:「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 自東來。」按《漢史》,趙涉說周亞夫曰:「吳人知將軍且行, 必置人于崤、函之間。且兵事尚神密,將軍何不右走 藍田,出武關,抵雒陽,直入武庫?諸侯聞之,以為將軍 從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計,至雒陽,使搜崤、函間,果得 吳伏兵。

陵墓夏后陵在楊村保崤山之側。按《史記》,「孔甲之子 曰帝皋,葬於崤之南陵。」《左傳》「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古蹟》:崤縣故城在崤山,隋時築,今廢。

按《澠池縣志山川》:崤陵在治西四十里,蹇叔曰:「崤有 二陵。」即此。

古蹟:崤底在治北十里。《一統志》云:「秦關之東,漢關之 西,中有崤底。漢馮異破赤眉於崤底,即此。」

崤山部藝文

《崤陵風雨        明》·王子謙

崤陵地險當要衝,勢與劍閣遙爭雄。五丁鑿山運神 力,古路曲折如游龍。東風吹雲鎖蒼壁,一雨滂沱阻 行客。風雨猶存舊日聲,昔人避雨成空跡。山禽啼處 坂轉高,馬蹄隱隱車勞勞。君行過此須努力,咫尺前 途如矢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