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9 (1700-1725).djvu/11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按《臨洮府志山川攷》,「積石山在河州西北一百二十

里。《禹貢》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兩山如削,河流經其中, 西臨番界,險如金城,實係要地。隋立河源郡,命刺史」 劉權鎮之。唐李靖伐吐番,經積石。宋元立積石州。洪 武改為關,易馬番族路必經此。上有神禹廟。

積石山部藝文

《積石山贊》
晉·郭璞

「積石之中,實生重河。夏后是導,石門湧波。」珍物斯備, 比奇崑阿。

《崑崙積石二山辯》
明·俞安期

按:范曄《後漢書郡國志》云:「臨羌有崑崙山。」班固《漢書 地理志》金城郡臨羌縣下《疏》云,「西北有西王母石室、 仙海鹽池,西有弱水崑崙山祠。」至唐而吐蕃自云,崑 崙山在其國中。長慶中,劉元鼎使吐蕃,稱三山中高 四下曰紫山,古所謂崑崙亦曰悶摩黎山。潘昂霄《黃 河志》云:「吐蕃朵甘思東北鄙有雪山,即崑崙。」明洪武 三年,西平侯沐英,九年征西將軍鄧愈追羌人至此 山,咸云崑崙是昉于涼張駿時,馬岌附會之言也。馬 岌為涼酒泉太守,上言「酒泉南山即崑崙,周穆王見 西王母,謂此山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無疆之福。」 駿從之。西王母既祠,厥後范曄遂以崑崙載之臨羌, 而疏班固《地理志》者,亦約曄書張大之酒泉之南山, 非臨洮之西北乎?然《禹本紀》云:「河出崑崙,崑崙甚高, 三千五百餘里,日月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 華池,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龍魚河圖》云:「崑崙山, 天中柱也。」《水經》云:「崑崙墟在西北,去嵩高五萬里,河 水出其東北陬。」《淮南子》云:「高萬一千里有奇,上有木 禾珠樹沙棠,琅玕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在其北。」 佛圖澄《西域志》云:「阿耨達大山,上有大淵水,即崑崙 山。」康泰《扶南傳》云:「天竺𢘆水之源,乃極西北,出崑崙 山。」《穆天子傳》云:「天子自崑崙山入于宗周里。西土之 數,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崑崙側瑤池上,萬有一千 一百里。」酈道元注《水經》,按是數說,參以《山海經》,謂里 至互「殊,難以詳究。」蓋攷之《山海經》而不悟崑崙有海 內大荒之別也。《山海經》之《海內西經》云:「海內崑崙之 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方八百里,高萬仞,百神之所在。 河水出其東北隅,入禹所導積石山。」郭璞註云:「言海 外復有崑崙山。」又《山海經》之《大荒西經》云:「西海之南, 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 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有人戴 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是有二崑崙焉,蓋 穆天子所登《山海經》所謂「海內之崑崙」,班固《西域傳》 所載: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餘里,南北千 里。東則接漢,阸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計其里 至,度其所在,是介蔥嶺于闐之間矣。蔥嶺以西為天 竺國,又西有大崑崙,是為天柱,是為地中。《山海經》所 謂「大荒中之崑崙」,《西域志》所謂「阿耨達大山。」《禹本紀》 《水經》所謂去嵩高五萬里,河水出其東北陬屈從其 東南流又于闐,是其重源也。張騫尋河源至于闐蔥 嶺,以為河源,而司馬遷遂有烏睹崑崙之論,不信。夫 《禹本紀》《山海經》之載,又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獨不 睹《尚書》亦有織皮、崑崙、析支、渠搜之紀乎?又《水經》載 河水由蔥嶺逕西域十三國,而注泑澤。班固《西域傳》 云:「河有蔥嶺、于闐兩源,合而東注蒲昌海,一名鹽澤, 即泑澤也。去玉門、陽關三百餘里,廣袤三百里。其水 冬夏不增減,潛行地南,出積石山,為中國河。」范曄云: 「西域內屬諸國,自玉門陽關西至蔥嶺,六千餘里」,其 紀河源同。夫漢自燉煌,西至鹽澤,列起亭障,戊己校 尉屯於車師,都護之府置於烏壘,介西域之中,督察 動靜。是蔥嶺、于闐之流,入于蒲昌,漢之官卒,目所經 見,班固記之,諒非綿邈計度之辭。《水經》所載十三國, 酈道元亦引固書入證,往往脗合,是非誕妄。至云鹽 澤之水,洄湍電轉,為隱淪之脈,當其環流,飛禽上經, 無不墜之。是即河水所潛,出于積石,亦豈臆造?由漢 以來,彰彰較著。嗣後唐咸亨元年,薛仁貴征吐蕃,敗 績大非川。二年,乃以河關靜邊鎮置積石軍,久之遂 訛「河關。」兩山夾峙,河出其中者為《禹貢》所導之積石 矧又輔以馬岌西王母之詞。范曄《臨羌之紀》,崑崙既 在河關之上,益為積石明證矣。《水經》云:「河水南至積 石山,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南流。」酈道元謂之重原。 東方朔《十洲記》云:「崑崙南接崑崙圃」,實崑崙之支輔。 與《水經》南至積石山之文合。《山海經》云:「積石之山,其 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南流,萬物無不有。」郭璞註云: 「山在金城河關縣西南羌中。」《後漢書》云:「段熲為護羌 校尉,追燒當羌北,𩰚且行,割肉餐雪,四十餘日,遂至 河首積石山,出塞二千餘里。」隋置河源郡積石鎮,命 劉權鎮之,統遠化、赤水二縣。在古赤水城,又在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