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9 (1700-1725).djvu/89

此页尚未校对

西鎮吳山圖

西鎮吳山圖

按《書經夏書禹貢》:「導岍及岐,至于荊山。」《三山》皆在 雍州。《地理志》云:「吳嶽在扶風汧縣西,古文以為岍 山。」蔡傳岍山《地志》:扶風汧縣西吳山,古文以為岍山。今 隴州吳山縣,吳嶽山也。《周禮》「雍州山鎮曰嶽山。」又按 《寰宇記》,隴州汧源有岍山,汧水所出,《禹貢》所謂岍山 也。晁氏謂今之隴山、天井、金門、秦嶺山,皆古之岍也。 按《周禮夏官職方氏》:「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 嶽山在《汧》。訂義易氏曰:《漢志》有扶風汧縣,吳山在西,古 文以為汧山,雍州山然。案唐隴州汧源縣有岍山,北 與隴山接,《禹貢》「導岍」是也。此正岍山,非所謂吳山。吳 山固在隴州,卻自吳山縣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吳 山又在縣西南五十里。周都五嶽之外,以此特近,故 為嶽山。秦都咸陽,亦為西嶽。唐為國之西鎮山,謂之 西吳。

按《爾雅釋山》:「河西嶽。」吳嶽:在西河之西,一名無 嶽。鄭元云:「在汧。」

按《史記封禪書》:「自華以西名山曰吳嶽。」徐廣曰:「在 汧也。」《索隱》曰:「徐說非也。」按《地理志》,汧有垂山,無嶽山。 按《漢書地理志》,右扶風汧。吳山在西,《古文》以為「汧 山。」

按:《後漢書郡國志》,「右扶風汧有吳嶽山。」郭璞曰:「別 名吳山,《周禮》所謂嶽山者。」

按《博雅釋山》:「吳山謂之開山。」

按:《水經渭水注》:汧水又東會一水,發南山西側。俗以 此山為吳山,三峰霞舉,疊秀雲天,崩巒傾返。一作仄山 頂相捍,望之恆有落勢。《地理志》曰:吳山在縣西,古之 汧山也。《國語》所謂虞矣。山下石穴,廣四尺,高七尺,水 溢石空。宋本作穴懸波側注,漰《渀盪》發源穴成川,北流注 于汧,自水會,上下咸謂之「魚龍川。」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職方》雍州山鎮。嶽山在隴 州吳山縣西南五十里。謂之吳嶽。唐為西鎮。」《禹貢》 「導岍」,《漢志》以為扶風汧縣吳山。按隴州汧源縣有岍 山,汧水所出,非吳山也。

按《陝西通志山川攷》,「吳山在鳳翔府隴州南七十里, 山有峰十七,得名者五,曰鎮西、大賢、靈應、會仙、望輦, 比諸峰最秀,上有五湫、四洞、二錦屏。」《水經注》:「吳山之 峰,秀出雲霄,山頂相捍,望之常有落勢,是為西鎮。」 按《隴州志方輿攷》,吳山在州南七十里,《漢書》在扶風 汧陽西,唐天寶年改為汧陽郡,元屬吳山縣,在山東 南四十里。元滅,縣廢。今改為縣頭鎮,遂屬隴州。《地志》 稱曰吳山。《尚書》「導岍及岐岍」,即此山也。《周禮》山鎮曰 嶽,《爾雅》「為河西嶽。」《埤雅》謂吳山為西嶽,華山為中嶽。 吳嶽即岍山,亦名吳山。《山海經》云:「吳山之峰,秀出雲 霄,山頂相捍,望之常有落勢,其位西方,故曰西鎮。」杜 氏《通典》曰:「五嶽四鎮、四海四瀆,年別一」祭,各以五郊 迎氣日祭之,其牲皆用太牢。祀官以當界都督、刺史 充,一時備禮兼冊,蓋甚隆也。山有峰一十七,得名者 五。

《鎮西峰》:四峰之中,卑而獨秀,諸峰列峙。初錫封號,即 此峰也。

大賢峰在鎮西峰之左,凝峭插天,秀拔突起,有儼然 拱肅之狀,因名為「大賢峰。」左有四小峰。

靈應峰在鎮西峰之右。峰下有湫池,值歲暵旱,鄉民 禱之,靈雨輒應。峰左有二峰,右有一峰。

會仙峰在靈應峰之南。層巒疊翠,林壑幽窈。時有逸 人高士遊棲於此,因以名焉。北一小峰,南四峰。 望輦峰在大賢峰之左。秀並群峰,形若北顧,相傳名 為「望輦」,示翠華在咫尺也。左有一小峰。

筆架山在廟前,山勢逶迤,宛如筆架。一名「小五峰。」 「一水河」發源于望輦峰,左旋遶廟前入于渭。

王師嶺筆架山北二里。

「神岔溝」,在閬苑西三里許。一通五峰山壑,一通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