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0 (1700-1725).djvu/109

此页尚未校对

瑯琊山部彙考

滁州之瑯琊山

瑯琊山古名怪山,亦名自來山,又名龜山,又名豐亭 山。《山海經》云:「在渤海間。」《吳越春秋》及《水經注》皆云「在 東武縣,乃越王勾踐圖霸之所。」今按:江南滁州城南 十里亦有此山,相傳為晉元帝駐蹕處,或即越王圖 霸之山未可知。但其山之峰巒奇秀,甲乎江南諸山, 人以其有似于山東東海之瑯琊山,故亦名為瑯琊 云。

瑯琊山圖

瑯琊山圖

按《山海經。海內東經》:「瑯琊臺在渤海間,瑯琊之東,其 北有山,一曰在海間。」瑯琊者,越王勾踐入霸中國 之所都。

按《吳越春秋》:「范蠡作城訖,怪山自至。」怪山者,瑯琊東 武海中山也,一夕自來,百姓怪之,故名怪山。

按《水經漸江水注》:「浙江又北逕山陰縣西門外百餘 步,有怪山焉,本瑯琊郡之東武縣山也,飛此壓殺數 百家。」《吳越春秋》稱:「怪山者,東武海中山也,一名自來 山,百姓怪之,號曰怪山。」亦云:「越王無疆為楚所伐,去 瑯琊山,東武人隨居山下,遠望此山,其形如龜,故亦 有龜山之稱也。越起靈臺于山上,又作三層樓以望」 雲物。一云句踐起怪遊臺以灼龜又仰望天氣觀天怪也川上明秀,亦為勝地。 故王逸少云:「從山陰道上,猶如鏡中行」也。

按《廣輿記》:「滁州瑯琊山,晉元帝隱此,嘗封瑯琊王,山 因以名。巖谷深遠,有溪自兩山夾流而下,曰釀泉。」 按《三才圖會瑯琊山圖考》,「瑯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 秀麗偉拔,為淮東奇觀。自驛西南出,過平皋,約三里 許,望豐山,盤亙雄偉,出瑯琊諸峰上。」唐、梁載言《十道 志》又云:「豐亭山,山上有漢高祖祠,又有飲馬池,世俗 妄傳漢高祖曾飲馬于此。」國朝以山麓為蓄牧之場, 別鑿池飲馬,因揭以舊名。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 形低窪,四面皆山,其中有紫薇泉,宋歐陽公修所發。 泉上十餘步即豐樂亭,直豐樂之東數百步至山椒, 即醒心亭。由亭而西入天寧寺,今皆廢,惟涼煙白草 而已。」山東南有柏子潭,潭在深谷底,延袤畝餘,色正 深黑,即歐陽公賽龍處。上有五龍君祠。皇上初,龍飛 屯兵于滁,會旱暵,親挾雕弓注矢于潭,約三日雨。如 期,果大雨。及御寶曆,為作欄楯護潭,且新其廟。廟側 有時若亭。復西行約三里許,有泉瀉出于兩山之間, 分流而下曰釀泉,潺湲清澈,可鑑毛髮。傍岸有亭曰 「漸入佳景」,今亦廢,惟四大字勒崖石間,淳熙中郡守 張商卿等題名尚存。沿溪而上,過薛老橋,入醉翁亭。 亭久廢,名人石刻頗夥,兵後焚燬殆盡。亭側有玻璃 泉,又名「六一泉」,石闌覆之,闌下壓以巨石,中疏一竅, 通泉徑可五六寸,手掬飲之,甚溫。歷石徑一里許,至 回馬嶺。回馬者,建炎間,寇盜充斥,郡守向子伋因山 為寨,植東南二門:西曰「太平」,東乃回馬也。嶺之東有 醴泉。又其東南有栲栳山,山之南有桃花洞,又南有 丫頭山,山之下有熙陽洞。宋熙寧初,僧崇定獲佛舍 利六百,疊石為四十九塔于道隅,纍纍如貫珠。塔雖 廢,幸有遺址可憑,九鎖而至開化禪院,院在瑯琊山 最深處,唐大曆中,刺史李幼卿與僧法琛同建,即張 文定公方平寫《三生經》處。三門外有庶子泉,泉出山 罅中,幼卿所發李陽冰所篆銘,銘已亡,張億書三字, 碑亦斷裂。臥泉下,石崖上多諸賢題名。泉之南有白 龍泉,有明月溪,稍南有吳道子畫《觀音須菩提像》,刻 石壁上。又稍南有華嚴池。由明月而上,入歸雲洞,訪 千佛塔遺址。過石屏路,俯窺大曆井,井亦幼卿所鑿。 沿山腰,陟磨陀嶺,遠望大江如練,鍾阜若小青螺,在 游氣冥茫中。嶺下有瑯琊洞,洞廣兩室,中有一穴,深 叵測。名人題識,無異「庶子泉。」

按《滁州志山川攷》,瑯琊山在城南一十里。舊志云:「晉 元帝為瑯琊王,避地于此。」唐李吉甫《元和十道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