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0 (1700-1725).djvu/21

此页尚未校对

攝山

攝山

按《太平御覽江東諸山攷》:「扈村有攝山,山多藥草,可 以攝生,因名之。四面各起重嶺,山頂舊有周江乘傳, 云吳時人,未詳名字。」

按《方輿勝覽》:江東路建康府:攝山,在城東北四十五 里,有齊文惠太子鑿石為佛,現存江乘《地記》:「是村有 草,可以攝生,故名。」陳軒有《攝山十詠》。曾極詩云:「一丈 唐碑今露立,十尋梵塔已低摧。層層石佛雲間出,坐 閱齊梁成劫灰。」

按《廣輿記》,「應天府攝山,在府東北,產攝生草,上有千 佛嶺。」棲霞寺,即明僧紹捨宅。

按《江寧府志山川攷》:「攝山一名繖山,以狀如繖也。在 城東北四十里,周迴四十里,高一百三十二丈,山多 藥草,可以攝生,故名。有水注江乘浦入攝湖,即秦始 皇所從渡江者。」《志》云:「江乘浦在縣西北,豈有兩江乘 浦哉?」考之在東北者為江乘浦,故縣以江乘名;在西 南者為江寧浦,故縣以江寧名。《圖考》誤。齊時隨石勢 鑿佛像千餘,名「千佛嶺。」下為天開巖,沈傳師、徐鉉、張 稚圭、祖無擇諸題名尚存。嶺旁有白乳泉,俱山勝處。 陳慶之大破齊師,擒蕭軌即此。梁《江總碑》。明僧紹居 士子仲璋為臨沂令,于西峰石壁與度禪師鐫造石 佛。齊文惠太子、豫章、竟陵諸王增飾之,每一巖一佛, 或十餘者。惟嶺下一巖五丈,內坐釋伽。旁立菩薩二, 皆四丈二尺。

畫石山在攝山東,巖下有石穴,曰「花洞。」

按《上元縣志山川攷》:「攝山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山多 藥草,可以攝生,故名。又曰繖山,其狀如繖也。」《江乘記》 云:「攝山形方,四面重嶺,西北有水注江,乘浦入攝湖, 即秦始皇所從渡江者。」《南史》:「明僧紹居此,後捨宅為 棲霞寺。齊時隨石勢大小,鑿佛像千餘,名千佛嶺。」右 為天開岩,沈傳師、徐鉉、張稚圭、祖無擇諸題名尚存。 有白乳泉、白鹿泉、試茶亭、中峰、紗帽峰、紫湓峰,峰下 有般若堂、明月臺、宴坐臺,高下相望。陳軒所集《金陵 有懷攝山》十題,曰白雲菴、清風軒、唐公岩、天門岩、宴 坐臺、中峰澗、明月臺、品外泉、醒石、磐石,皆山勝處。陳 高祖大破齊軍,追奔至攝山,虜蕭軌,即此地。

攝山部藝文一

《遊攝山記         明》·喬宇

出都城北,經蔣山廟東行,出姚坊門,三十里入山後, 有田疇平野,度石橋而東,復入山,古檜長松連抱,夾 路至棲霞寺。寺扁乃宋人書。《志》云:「仁宗賜金寶牌額, 熙寧間取寄華藏寺」,恐此額非也。外叢篁中一碑,乃 貞觀所刻,字法右軍尚完。寺殿宇皆古制,殿後有石 浮圖數丈,極精巧,所鐫釋像于上寸許者眉髮皆具。 前有二石佛,丈餘露立,有吳道子筆法。左入山嶺,嶺 之旁有泉縈迴,其聲漱石,泠泠可聽。山千巖盤繞,隨 處皆鑿,釋像于中,飾以金碧,頂上俱有火燄,歲久剝 落。深隱者其飾猶存,身皆有孔,云。當時有纓絡置其 上,大者數丈,小者盈尺,望之如蜂房燕壘,皆有徑可 到,名千佛嶺。《志》云:「齊明僧紹故宅捨」為寺。釋佛皆齊 文惠太子所鑿,盡工巧之妙。今佛頭皆斷而復續,崖 中有沈傳師、徐絃、張稚圭、王雱題名。由嶺而北,登攝 山。山多藥草,可以攝生,故名。山之頂,極眾山之高。下 視江水如帶,「左龍江,右龍潭,前瓜步、真州、金、焦二山, 如塊石在江中。江南登臨奇壯之勝,叢林之古,未有 踰于此。」乃題名而歸。

遊攝山栖霞寺記      王世貞

余將以三月朔赴留筦,而二月之廿六日抵京口。其 明日,荊侍御邀登北固山,又明日,從京口陸行且百 里,始及龍潭驛。大雨,肩輿出沒于危峰峭壁之阯,與 江相膠帶而行。如是者凡二十里,雨益甚,江山之勝 顧益奇,秀色在眉睫間,應接不暇,欣然忘其衫屨之 淋漉也。抵驛,與兒子騏及張生元春小飲,呼驛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