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0 (1700-1725).djvu/25

此页尚未校对

仙窟山,歷代崇飾甚盛。由山椒起石級百磴,杉檜行 列而上。」

「白龜池」,「在天王殿左。」

「虎跑泉」在白龜池右。

兜率巖,一名捨身臺。由山磴盤旋以上,壘石為浮圖, 下為文殊洞。僧構重樓覆其外,名「文殊閣。」

下為含虛閣,明狀元羅洪先題額。「閣卑隘不足以曠 覽,今拓而新之。憑欄縱目,巒壑萬千,踞牛首之勝。」 又下為辟支洞,不測深淺,即梁時建寺處,廣踰文殊 洞而深倍之。中有石盂,形甚古,唐神龍中并誌。公履 取去長安。

右有「安初洞」,路險僻,知至者尟。

右有「煤洞」,深入窈窕,軒聳巨壁。傍有一石,遠望隆起, 近視則側如龕狀。

下有地湧泉,白石坎中出,深二尺許,色味俱絕,俗呼 為「龍王泉。」

山上兩峰間有昭明太子飲馬池,冬夏不涸。東峰巔 有錫杖泉,兜率巖下有太虛泉。山南有芙蓉峰、雪梅 嶺,大峰之下有石如臥鼓,中虛,可坐數十人,呼為「石 鼓。」天欲雨則石鼓自鳴。舊有中峰庵,在西風嶺半,近 庵有龍王泉。其東南為劉宋郊壇處。建炎中,岳飛設 伏兵於此,以拒兀朮。

按《江寧縣志山川攷》:「牛首山在縣南三十里,周四十 七里,高一百四十丈,一名牛頭山,以其兩峰並峙如 雙角然,即佛書所稱江表牛頭者也。晉王導以其遠 對宣陽門,指為天闕,故又名天闕山。劉宋嘗藏七藏 於此,皆經兵燹無遺。梁司徒徐度建寺於雙峰,名曰 佛窟寺,歷代崇飾甚盛,由山麓起石磴數百尺,杉檜」 森夾而上曰白雲梯,有白龜池、虎跑泉。南為捨身臺, 臺之側懸巖突出,曰兜率巖。其下為文殊洞。又南有 峰曰芙蓉,巔曰雪梅,山椒有昭明太子飲馬池,僅丈 許,冬夏不涸。大峰之北有石如臥鼓,中虛,可坐數十 人。其高九尺,上下有小石,吳時呼為石鼓。《河圖內元 經》云:「天欲雨,則石鼓自鳴。」折而西,有石窟,不測淺深, 名曰辟支洞。相傳云「辟支佛居此。」梁武帝於此建寺, 更山名曰「仙窟」者,以此。窟有一石缽,形狀甚古。唐神 龍初,并《誌》公履取入長安。下為含虛閣,明狀元羅洪 先題額閣上野豬洞在辟支洞右,又名安初洞。前對 三山,大江旁繞,是山之佳勝處。舊有中峰庵,在西風 巔半。近庵有地湧泉,又名感應泉,俗以「龍王泉」呼之。 自石坎中出,深二尺許,纖淫縷浸,色味俱絕。其東南 為劉宋郊壇處。建炎中,岳飛敗,兀朮設伏於此。明武 宗南幸,嘗駐蹕山中。山陰支脈,蜿蜒起伏,至城南而 止。有斷臂巖、翠雲山,明喬宇都穆有《游牛首山記》。

牛首山部藝文一

《遊牛首山記        元》·危素

牛頭山,在金陵南,去三十里。至元四年龍集戊寅,余 留崇因寺,因當里之半焉。三月己酉,將與番昜僧明 晉同遊,里中僧善繼如壁,山陰道士費一元,皆欣然 願偕行。過石子岡,東行至山下,尋辟支佛洞。洞黑有 穴,穴東投之,瓦石琅然有聲,久而後定。孫權時,山裂, 有僧出其中,謂「文殊辟支佛」云。南唐周彥崇紀其事。 過大雄殿前,值寺僧明大及英臺,一僧導余登兜率 菴,正近山頂。又東緣崖石,尋融師腳跡及卓錫泉,崖 甚險,余五人者皆懼,而明大獨往來如飛,猱訾且笑, 更繇菴西去。余與一元不能從,而其能往者,詫其奇 勝。讀南唐保大時所建《佛窟寺碑》,實王文秉所刻,文 衰弱甚,而刻字殊精好,摩挲久之而去。至下西寺,僧 道宣留飯,壁間見周昶詩。昶,文穆公之後,皇慶間僉 江西廉訪司事,行部至吾撫,卓然有政,後至者率不 及也。詩雖無足觀,余特愛其人焉。道宣之言曰:「兵戈 以來,寺之田在鄰郡者悉不能復,故徒眾繁多,營營 於衣食,以故不及曩時之盛」云朋祖堂寺有幽栖崖 者,山徑危折,登之頗艱。憩西峰寺,詣融禪師庵。至延 壽寺,其碑亦文秉所刻,而又有斷碑在地,唐大曆中 僧靈撙書,文甚簡古。遂宿寺。明日觀幽栖崖,搨文秉 題名,善繼賦詩題石上,而明晉和之。還上東峰,望見 兜率庵隱隱然在山上,樹石參錯,若畫圖然。一元顧 善繼曰:「子與吾約,結庵此其處矣,不必他求也。」臨高 而望,自孫權分裂江南,更晉、宋、齊、梁以來數千百年 間,金陵為必爭之地,英雄豪傑之遺跡,既皆划削消 磨盡矣。吾徒生值休明,而得與山僧道士娛情山水 之間,又何其幸與!歸而志之,以薦好奇之君子。

遊牛首山記        明喬宇

予至南都,聞牛首山之勝,暇日命輿出南郭,三十里 至山。山形兩峰相峙,如牛角然,故名,又名「天闕。」從山 背東折而南,始見寺之浮圖與虛閣,據峰之高處。從 麓又西行而北,乃入弘覺寺。寺內石磴百級而上,古 杉連抱,夾磴而植。入天王殿後,又磴百級,列木而上, 石檻環陛,中有銀杏一株,枝覆數遍,乃經僧居之。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