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0 (1700-1725).djvu/32

此页尚未校对

刻者一,唐刻者六,南唐刻者二。登白馬老君殿前有 周真人池,其水已涸。老君像龕,仙人展上公像。《山志》 稱上公高辛時人。法堂東有陰陽井,井二穴而共一 水,以其氣分寒煖,此許長史舊跡,飲之可以愈疾。 按《句容縣志山川攷》:「茅山在縣治東南四十五里茅 山鄉,周迴一百五十里,初名句曲。漢元帝時,有茅氏 兄弟三人來居其山,遂名。」

大茅峰在元符宮南,即大茅君所居。按《山志》:「元帝命 東海神埋銅鼎于獨高處,入土八尺,上有盤石鎮之。 峰頂常現神光,謂之曰丹光,一曰天燈。」舊有石壇石 屋,今為茅君祠。祠左有龍池,禱雨即應。

中茅峰在積金峰北,即二茅君所居,上有陶公醉石。 《山志》云:「司命君埋西湖玉門丹砂,深二丈,上有石盤 鎮之,上有徐鍇篆字。」山下有泉,色赤。《真誥》云:「飲之可 以延年。」

小茅峰在中茅峰之北,即三茅君所居,上有臥龍松 左紐檜按《山志》:「王莽地皇三年,遣使張邕賫黃金白 玉銅鐘贈三茅君。光武建武七年,遣使吳倫賫玉帛 黃金獻三茅,俱瘞絕頂,上有聚石壓之。」

「抱朴峰」,即大茅峰北相連一高峰,有葛洪煉丹處。 「白雲峰」,在中茅峰西。

「五雲峰」,在小茅峰之側,華陽洞上。積金峰、金菌山東, 其峰甚峻。

積金峰在大茅峰中。茅峰之間,二峰相連。其長阿中 有連石,古謂之「積金峰,陶弘景所居。東有橫壟,上有 石,形甚瓌奇,多穴,有大石裂開成洞,入數丈漸狹,不 復容人,乃颼颼有風。」按金陵古名伏龍之地。句曲山, 秦時為句金之壇,以積金山得名。漢靈帝詔採句曲 之金,以充武庫,孫權遣宿衛人採金,屯伏龍之地,因 改是名。出《真誥》。

疊玉峰在大峰東南,山多疊石,其色類玉,故名,又呼 三角山,去葛仙壇甚邇。昔宋真宗嘗遣左璫詣茅山 祈嗣,遇異人,言王真人已來生宋朝。璫問何人,答曰: 「古燧人氏,章懿皇后亦夢羽衣數百人,從一仙官自 空而下,曰『此托生于夫人』。」及生,宮中火光燭天,始行 步,嘗持槐木以箸鑽之。真宗問曰:「何用?」曰:「試鑽火耳。」 帝顧后妃曰:「異人之言,信不虛耳。」遂刻石元符宮 華蓋峰,在崇禧觀東南,形如華蓋。

飆輪峰,在大峰東,連峰是也。昔東海青童君曾乘「獨 飆飛輪之車」駐于此,今有飆輪之跡,故名。

三茅山舊存有玉璽,文曰「九老仙都君印」,乃李斯小 篆也。玉色光潤,色隨四時遞變,舊傳能自吐辰砂。又 有「玉硯、玉釗。」趙子昂親筆手卷,皆隨道會司藏守 流傳,以為永鎮之寶。

茅山部藝文一

《茅山長沙館碑      》梁陶弘景

夫萬象森羅,不離兩儀所育,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 境,縉紱之士,飾禮容於闈閣,耿介之夫,敭旌麾于山 裔,銘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皇王受命,三才乃理,惟 聖感神,惟神降祉,德被歌鐘,名昭圖史,友于兄弟,敬 惟西宣,言追茂實,用表遺先,敢循舊制,有革雜章,刊 石弗朽,奕代流芳。

茅山曲林館銘        前人

層嶺外峙,邃宮內映。仄穴旁通,縈泉遠鏡。尚德依仁, 祈生翊命。且天且地,若凡若聖。連甍比棟,各謂知道。 參差經術,跌宕辭藻。孰如曲林,獨為勁好。掩跡韜功, 守茲偕老。

遊茅山錄        宋周必大

九月乙丑朔,夜雨。丙寅,早,雨止,挈家遊茅山。出溧水 東門二十里飯張野坊,又二十里,少休天王院,微見 日色。又二十餘里至茅山鎮,又里許入崇禧觀。嘉祐 中,知句容縣陳倩校修《句曲山記》云:「觀對筆姥山,本 陶弘景華陽之下館,唐貞觀九年立觀,本朝改今名, 兵火焚蕩後,復修之。」晚,置酒三行。山中宮觀所入豐 厚,遊人至,例接待云。按《記》言,大茅山在崇壽觀北獨 高處,大茅君諱盈,中茅君諱固,小茅君諱衷。是日行 道中,望岡阜西南來,勢若連環。既赴三茅,而尾北擲 馬上,口占云:「千峰溧陽來,勢若西南奔。遙拱三茅峰, 不敢迫至尊。三茅如軒縣,次序儼弟昆。正西闢夷途, 群仙之所門。至今不泊宮,往往彌旗」旛,此山之大概 也,須遍遊乃成章。丁卯夜,聞雨聲,平明遽止。挈家遊 山北五里,入新創白雲崇福觀。紹興壬午,太上賜額, 道士王景溫主之。山勢環抱,右倚白雲峰,左帶龍山 及石培峰,前對赤山,望之如以巾幕覆冠冕,其內即 湖也。又二三里,至三茅祠宇宮。按《記》云:「在中茅峰西 側,天寶七載立精舍。」今之觀宇甚平常,頗有宣政,士 大夫如李彌大輩題字。知宮黃見止,濮州人。次上昇 元觀,本在山頂,建炎間移此,望大茅峰,在東南。次上 昇元頂,謁白鶴觀,按《記》云:「漢永平二年立殿下有壇, 即三茅君飛昇處」,壇松已半枯。右廡有小軒,望川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