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0 (1700-1725).djvu/43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八十四卷目錄

 浮渡山部彙考

  圖

  考

 浮渡山部藝文一

  浮山賦有序     明方學漸

  遊浮渡山記         鍾惺

 浮渡山部藝文二

  遊浮山留題雪浪巖     唐呂嵒

  過浮山          宋蘇軾

  浮山           梅堯臣

  題會聖巖         明雷鯉

  宵步浮山石廊引燭題壁    鍾惺

  遊浮山分韻得看字     齊之鸞

 浮渡山部紀事

 浮渡山部雜錄

山川典第八十四卷

浮渡山部彙考

《隋書》之「浮渡山。」

浮渡山在今江南安慶府桐城縣東九十里,一名「浮 山」,又名「符度山。其山週迴五里,高三里,其巖三百有 五十,而最著者三十有六焉。」

浮渡山圖

浮渡山圖

按《寰宇記》:「符度山在桐城山頂有三巖,下約容三五 十人。天井一所,泉常如霡霂,下通深潭。又有金穴,釆 金者每見大蛇於穴口嚇之,自後不敢入。」

按:《隋書地理志》,「同安郡同安。」舊曰「樅陽」,并置樅陽 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縣改名焉。有浮度山。

按《方輿勝覽》,淮西路安慶府:「浮渡山,在桐城縣東九 十里,上有三百五十巖,其可居可遊者三十六。西南 有獨山,直上千仞,大江環遶,望之若浮。」《夷堅癸志》:「浮 渡山,名剎也。巖名大通者,居半山間,祖諸巖最勝,泉 瀑千仞,真奇觀也。」

按《三才圖會浮渡山圖考》:「浮渡山在安慶府桐城縣 東九十里,曰浮渡山。自地視之如滀,自江視之如浮, 不峻不麗。其中巖壑相屬,多石,石多屈曲可觀。其崖 三百有五十,其最著者三十有六,其峰七十有二,其 少南為石龍峰,其峰蜿蜒如龍人行龍脊上。其東為 陸子諸巖。陸務觀有詩。『其巖聯綿如千步廊。即之纍』」 如,延之豁如,謂之「廊巖。」其南為會勝巖,其巖洞而且 邃,可屋可樓,景象皆萃,山巒翕集。其東有穿心巖,其 巖空曠,可數百武。又其東下為石門。又其東南為金 谷巖,高而敞,倍於會勝。其上有屋有塔。其西南有峰 千仞,巋然俯江。其上有兌巖,其西上為大通巖,視諸 巖尤勝,有古砦,有龍湫,人謂之「天池」云。又有井,其水 淵洄,不溢不涸,深不可測。其內有浮苴,草木蓊然。木 今伐矣,而其根猶著水上。其西下為張公巖,其中亦 有井,甘而且洌。又其西為西峰諸巖,巖亦有可居者, 中有滴水巖,其上有門,僅可望天。日坐其中,冷然生 寒,久則毛髮俱灑矣。其南漸平曠,有浮山寺,今廢。其 上多芝蕙蘭桂白石。「唐、宋人石刻,其周五里,其高三 里。」

按《安慶府志山川攷》:「浮山在桐城縣東九十里,一名 浮渡,又名符度。自地視之如滀,自江視之若浮,巖壑 相屬,玲瓏幻異,別具奇觀。其峰七十有二,最著者曰 石龍峰,其峰蜿蜒如龍。曰妙高峰,巍然千仞,俯瞰江 流。曰翠微峰,曰翠蓋峰,曰懸元峰,曰翠屏峰,曰丹崖 峰,曰屯兵峰,曰紫蓋峰,曰抱龍峰,曰立馬峰。其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