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0 (1700-1725).djvu/52

此页尚未校对

山亦名皖伯臺,在縣西北二十里,五祖演于太平寺 送佛眼,有『皖伯臺前送別時』句。」

祭臺在皖山之麓。漢武帝祭嶽處,今祭皖山于此。 拜嶽臺在旌駕橋旁。漢武帝拜嶽處,亦曰「拜仙壇。」 舒王臺在縣治南,即《舒臺夜月》。

「五雲亭」在灊山。

靜山堂在灊山舊郡內,王荊公詩云:「皖城終日靜如 山。」後因以名堂。

太子閣,梁昭明太子讀書處,在天柱寺,至今石上有 「太子閣」三字。

繆家坦菴在皖山後,皖澗寨旁。

飛來峰菴在皖公菴右,飛來峰下。

皖公菴「在上煉丹,右有呂少卿草堂。左視傾盆峰,右 接麟角峰。四壁峭立,其下,乃瓊陽川也。仙花異草,四 時不彫。」

晴雪菴在天柱晴雪下,僧妙恆建。

頤真菴在灊山之上,舊為趙伯陽真人上茇舍。宋紹 興間,道士趙廷臣築室居之,太守張公淵為徙舊頤 真菴于此。其弟子輩黃冠十餘人,殿宇參差,殊為高 勝。白玉蟾詩有云:「鑿開風月長生地,養得煙霞不老 身。匡俗當年仙去後,不知丹訣付何人。」

南嶽副祠在灊山前,軒轅氏以南嶽為副。

五嶽祠在真源宮左,漢武帝建,祀泰、嵩、恆、華及灊封 「東嶽齊天大生仁聖帝,南嶽司天大華昭聖帝,西嶽 金天大利順聖帝,北嶽安天大真懸聖帝,中嶽中天 大寧宗聖帝。」至明漢時,燎亭猶存,明末寇焚。

西峰廟在清朝鄉,縣北三十里天柱山。

崇慧塔在天柱寺前塔嶺。

元尊宿塔元白可尊宿涅槃。巡撫張建塔于天柱寺。 鼎新殿宇。一時稱盛云。

皖山書院在灊山舒王臺上,即天寧寺故址。中為明 誠堂,東西皆為書舍,前為儀門、戟門。知府胡纘宗「聞 程伊川、朱晦翁嘗至灊而游,定夫、黃直卿二先生又 皆有治蹟于灊,可以為諸士子入道門庭」,故謀之縣 尹許儼,撤僧寺而為此中祀二夫子,配以二子,使灊 之人士向往依歸焉。後復為天寧寺。

按《廬州府志山川攷》:霍山在霍山縣西北五里,一名 衡山,一名天柱。漢武帝南巡,以南嶽衡山遠阻,乃移 嶽神於霍而祀焉,又名南嶽山。山頂有天池、龍湫、風 洞、嶽井、試心崖、凌霄樹。又有綠水池,旱澇如故。」 按《霍山縣志南嶽》篇:「古南嶽即霍山也。虞舜南巡狩 始至此。峙于邑之西南,群峰拱衛,崒削插天,屏障環 列。《稽古圖經》,「大地之勢與脈,起自崙崑入中國,而為 三大幹,中幹最大。自關中岷峨至中嶽,嵩高為祖,江 淮兩瀆夾送,歷商城、黃梅而入霍山,為天柱。禹奠高 山,漢武帝攷讖緯,皆以霍山為南嶽,故祭其神于此。 至隋開皇九年,始定衡山為南嶽,廢霍山為名山矣。」 霍山即天柱山,高以丈計者,凡三千七百;其週以里 計者,凡二百五十。漢武帝登封,尊為南嶽,道家謂之 「司元洞府」,九天司命主之。

灊臺去縣三里,在古城西。一山突兀,砥柱河中,狀如 石臺。臺有寺,頂建觀瀾亭,亭下石崖鐫「赤壁」字。後有 二小山,亦在河中,居上流曰雙眉。登臨覽勝,無踰此 地。

雙山在縣西五里。兩山並峙水中,與灊臺相望。 風洞在南嶽懸崖間,常有風旋繞而出,故名。

指封山,在縣東三十里。漢武南巡歸,登復覽山,見此 山峰峻拔,乃指封為霍嶽之副,故名。

南嶽神祠在霍山頂傍,附雷太保祠。雷名萬春,守睢 陽,死節者。

唐《大德碑》,在霍山頂,知府馬公金詩云:「洗認碑題大 德年。」又元小碑。

灊臺寺在縣西五里。石狀如臺,砥柱中流有古剎。臺 四面皆水,雙山居其上流,乃霍之勝景。漢武帝元封 五年敕建。

會勝寺,在縣南三里,即天柱寺。內有古佛古爐,乃至 正時流傳者。山門外有楓樹一株,大可數丈,圍「會勝」 鐘聲,亦景之一也。

萬卷堂在霍山上。舊傳焦狀元讀書處,其址猶存。

灊山部總論

《野客叢談》:

論南嶽

張翠微云:「南嶽有三:一衡陽之衡山,二廬江之霍山, 三舒州之灊山。漢武帝以衡陽遼曠,故移其神于廬 江。今土俗皆號為南嶽。」又《九域志》云:「舒州懷寧縣有 灊山,為漢之南嶽,一名天柱山,即漢武登灊天柱山 是也。」按南嶽有二也,非三也。舒之南嶽,即廬之南嶽, 非有異也。廬州古廬子國,即春秋舒國之地。張揖《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