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0 (1700-1725).djvu/66

此页尚未校对

隤然居中,委和四表,有坤道焉,故曰黃山。《寰宇記》云: 『登其巔則匡廬長江隱隱在望』。」兩浙歙池饒江等山, 皆其支脈。

寧國府黃山在太平縣南山有三十六峰,惟「天都、疊 嶂」、仙人、翠微、望仙、九龍、聖泉、芙蓉八峰屬當縣,餘悉 入徽境。

按圖書編黃山,攷黃山舊名黟山,當宣歙二郡之界, 高一千一百七十丈,東南屬徽之歙縣,西南屬休寧 縣,各一百二十里,東北屬宣之太平縣,八十里即軒 轅黃帝浮丘公、容成子棲真之地。唐天寶六年六月 十七日,敕改黃山。按江南諸山之大者,有天目、天台 二山。《郡國志》云:天目山高一萬八千丈,而低于黃海 者,何也?以天目近于浙江,天台俯瞰滄海,地勢傾下, 百川所歸,而宣、歙二郡,即江之上遊,海之濫觴也。今 計宣歙平地已與二山齊,況此山有摩天戞日之高, 則浙東西宣、歙、池、饒、江、信等郡之山,並是此山支脈, 諸峰積石,迥如削成,煙嵐無際,雷雨在下,霞城洞室, 乳竇瀑布,無峰不有,山下往往聞峰上仙樂之聲。其 林澗之下,巖巒之上,奇蹤異狀,不可模寫。自歙郡至 山口一百二十里,至湯院又八里,磴道崎嶇,不通車 馬。按《神仙傳》云:黃帝問道于廣成子,受胎息于容成 子,吐納而谷神不死。獲靈丹于浮丘公,遂思超溟渤, 遊蓬萊,乃告浮丘公曰:「願躬侍修煉。」浮丘公曰:「凡擇 賢而師,學必精奧,棲隱勝地,業則易成。煉金成丹,必 假于山水。山秀水正,則藥乃靈。惟江南黟山,據得其 中。雲凝碧漢,氣冠群山,神仙止焉。地無葷辛,境絕腥 腐。古木靈藥,三冬不凋;名花異果,四季皆有。山高木 茂,可為炭以成藥。迸泉直瀉,狀如飛布。下有靈泉,清 溫冬夏無變。若能齋心潔己,沐浴其中,飲之灌腸,萬 病皆」愈。黃帝遂命駕與容成子、浮丘公同遊此山。山 有三十六峰,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二洞,八巖云。 按《徽州府志山川攷》:「黃山在歙縣城西北一百二十 八里,一名黟山。北倚九華,西拓彭蠡,南接廣信,左挾 浙江,右起桐汭,以盡海壖,皆支隴所分,為歙鎮山。厥 峰三十有六,其中多黃蓮紫朮,有浮丘廟壇」,有祥符 寺。有泉如湯,浴之可以已疾,豐樂之水出焉。鄰郡之 山,皆此山支脈。漢末會稽太守陳業隱此山,世傳黃 帝與容成子浮丘公嘗遊焉。唐天寶間,好道家之言, 因改黟山為黃山。水源三十六,溪二十四,洞十二。唐 迄今刺史薛邕、李敬方、監司耿南仲以及名公多往 遊焉。《圖經》云:「惟翠微、仙人、望仙三峰屬太平縣。」 按《歙縣志山川攷》:「黃山一名黟山,高一千一百八十 仞,勢如削成,煙嵐無際,雲雨在下。北倚九華,西拓彭 蠡,南接廣信,左挾浙江,右起桐汭,以盡海壖,皆支隴 所分。漢末會稽太守陳業,潔身清行,遁此,世傳黃帝 與容成子浮丘公煉丹于此,後有曹阮之徒棲焉。唐 天寶六年,敕改為『黃山』。」其峰三十六,源如之,溪二十 四,洞十二,巖八。

天都峰高九百仞,健骨崚嶒,卓立天表。頂有石室,洞 門宏敞。又有石臺,淩空而出,背倚玉屏,端嚴聳峙。雲 濤澎湃,時擁山腰。峰拔雲上,反若矞影虛懸,頹然欲 墮。水曰「香谷源」、香水溪。

煉丹峰,鼎竈杵臼具存。水曰「煉丹源。」洗藥溪, 青鸞峰,為天都之輔,倒懸如舞,水曰「採藥源。」

「《紫石峰》連於青鸞,巍聳干霄,厥石純紫」,水曰「湯泉源。」 湯泉溪中有湯院,即祥符寺也。

缽盂峰,傳昔有東國僧于此修煉,乘龍而去。後有僧 作偈云:「憶昔降龍沒處收,那時擲缽覆峰頭。而今正 好掀翻看,為雨為雲作大流。」有洞名仙僧洞,洞口陰 夕有光如星,謂之聖燈水、曰擲缽源、錫杖泉。

《桃花峰水》曰「桃花源。」桃花溪流入湯泉溪。

朱砂峰奇峭亙上,純骨無膚。石泐間產蒼松,丹翠交 錯。半壁有朱砂巖,捷獼所不能攀也。下有洞、有石、有 源、有溪,皆以「朱砂」名。

獅子峰首大于趾,其勢昂踞,下有錦霞,時時布幕,因 名其洞,水曰「香林源。」

蓮花峰高九百仞,石蕊中尊,千葉簇簇,如瓣並峙。諸 山皆及肩而止,無敢爭高者,而徑尤窈窕,遊人緣莖 而升,穿孔而出。自此望峰頂,有石瓣二,如墜葉飄空。 倚丈木而梯之,若綴絲,山泉激其趾,足皆浮動,遊者 股栗。上有石船,亦名「渡雲峰。」其傍為蓮蕊峰,有蓮花 洞,水曰「蓮花源。」

石人峰,形如耋僂,有駕鶴洞,水曰「白鹿源」,傳云浮丘 曾駕鶴於此。

雲際峰,望之在杳冥間,下有藏雲洞,水曰「乳水源」,味 甘如乳。

疊嶂峰層纍而上,如屏如扆。有石乳巖,其白如雪,四 時長滴。有坑長陰不見日,名曰「陰坑源。」源水入白雲 溪,溪中潭影清絕,白石橫底,曰「白龍潭。」

浮丘峰,下有浮丘廟觀,唐會昌中廢。曰水。五雲源,浮 丘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