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1 (1700-1725).djvu/109

此页尚未校对

螺螄山一名螺子峰,亦稱螺峰,在吳山背,逕必盤旋 屈折而上,故名之,當吳山半腰。高不迕風,低不障景, 拾級望湖,猶倚翠屏而臨明鏡也。

《舊志》:陳善曰,自吳山已下,峰嶺其名雖殊,然迤𨓦連屬,皆鳳凰山之支脈。郡城橫亙山上,截入城內,郡人總名之曰「吳山。」

青衣洞,在吳山重陽菴後。故老相傳,昔人至洞口,有 青衣童子問之不應。良久入洞,不復見,但聞風雨之 聲,毛髮悚慄而出,有青衣泉。

聖母池在吳山中興觀側,圍以石欄,今廢。

金龍池在吳山三官廟後。廟為古承天觀。梁龍德三 年改為玉虛觀。建炎初,廢于兵燹。紹定四年,元虛真 人復新之。天順七年,始改稱三官廟,中奉天地水府 三官之神,有梓潼行祠、清暉亭、天開圖畫閣,極金壁 之觀。萬曆時,里人姚世民復于廟左建殿,供金龍水 神。殿成,而廟後忽澄泉迸發,遂濬為池,即所云「金龍 池」也。大旱不涸,清洌亞于郭井。

三佛泉,在城內吳山雲居「聖水寺。」

吳山井,在吳山北,周四丈。吳越時,韶國師始開此井, 品其味,為錢塘第一。蓋山脈融液,獨源所鍾,不雜江 湖之水,故泓深瑩潔,異于眾泉。宋淳祐丁未大旱,城 中諸水皆涸,獨此井日下萬綆如常,人以為神。趙安 撫與𥲅奏立祠旌異之。又為亭覆井上。明洪武七年, 浙東參政徐公本立石,表刻「吳山第一泉」五字,紀宋 《遺事》。于石表之陰,復建亭井上,屢毀屢復。井中有五 色大魚數十,時出游泳,人不敢取。相傳取者立有禍 至,人以為戒。成化甲午,火延亭圮,井為瓦礫填委,居 人病之。今修濬如故。

吳山英衛閣,宋嘉熙間,海潮大溢,七八十里潰為洪 流。京兆趙與懽禱于子胥祠,水患頓息,乃奏建此閣。 「瑞慶雙竹」,在瑞慶院內。矯立斜透,枯樹冠其頂出,森 然並竦。

三仙閣,內雕張三丰,三身一立,一臥一坐。相傳明文 皇訪三丰于此。林潞曰:「尚有文皇御扎存」閣中。 忠清廟,俗名伍公廟,在吳山之椒。吳人憐行人伍員 之忠,為立祠。宋賜額「忠清。」大中祥符五年,海潮衝擊 州城,詔本州歲春秋祭。康定九年,守蔣堂重建,王安 石為《記》。紹興三年,改封忠壯侯。嘉熙三年,海潮大溢。 京兆趙與懽禱於神而息。建英衛閣,七年重修廟宇, 王安國為《記》。自嘉熙至咸淳間,累封「忠武英烈顯聖 安福王」,元改封「順祐忠孝威惠顯聖王。」正統十四年 重修,萬曆八年重建。

惠應廟在吳山至德觀右。宋東京土神。南渡,移像至 杭,民祠禱之。

火德廟「宋南渡後建于吳山,以奉熒惑。」明洪武中方 伯黃純、永樂中參政易昶重建。今重修。

汪王廟在吳山大觀臺之麓,唐節度使名宦祠也。「王 諱華,唐高祖時以保障有功,得封越國稱王,使持節 歙宣杭睦婺饒六州諸軍事。明洪武間,封廣濟惠王。」 三茅觀在七寶山之巔。宋紹興間,如東京舊名,賜額。 元末燬。明成化間,鎮守太監李義於正殿左創「昊天 寶閣。嘉靖初,總督胡宗憲改三清殿」為「元武正殿。」 至德觀在吳山巔,宋渾儀臺側,十二曜太歲堂也。端 平初,理宗書額,今俗呼為「星宿閣。」

承天靈應觀吳山巔。舊為天地水府三元堂即三官 廟。宋紹興中,改沖天觀,後燬。端平間,賜今額。

重陽菴在吳山,有泉曰「青衣洞泉。」

寶奎寺在吳山之陽。宋丞相喬行簡故第,奇石峭拔, 東望海門,如在咫尺。理宗幸其第,書「見滄」二字,又書 「雙現樓」,又書「孔山」五大字賜之。勒之崖石。遂捨宅為 寺,以「寶奎」請,詔從之。元季燬,明成化間重建。

元妙觀在吳山石龜巷。

漢鼎,高尺有九寸,廣尺,兩耳傍出,曲上三尺,牛首,《識》 云:「有漢建元三年八月,作牛鼎,祀太廟。」有銘。

《唐鐘識》云:「丙辰九月二十四日,常州澄清觀女冠王 玉仙作,河東薛泚銘。」

褚遂良小楷《陰符經》,宋理宗詔就觀取以賜賈似道 者。

吳道子:《南方星君像》。

《玉靶劍》:

《七寶數珠》。

《軒轅鏡》以上,世傳為七寶,並在吳山三茅觀中,今盡 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