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1 (1700-1725).djvu/26

此页尚未校对

夫椒。杜預曰:「太湖中椒山是也。」

按:《水經沔水》。太湖有苞山,《春秋》謂之夫椒山。有洞 室,入地潛行,北通瑯琊東武縣,俗謂之洞庭。旁有青 山,一名夏架山,山有洞穴,潛通洞庭。山上有石鼓,長 丈餘,鳴則有兵。故《吳記》曰:「太湖有苞山,在國西百餘 里,居者數百家,出弓弩材。旁有小山,山有石穴,南通 洞庭,深遠莫知所極。」三苗之國,左洞庭,右彭蠡,今宮 亭湖也。以太湖「之洞庭對彭蠡,則左右可知也。」余按 二湖俱以洞庭為目者,亦分為左右也,但以趣矚為 方耳。既據三苗,宜以湘江為正。是以郭景純之《江賦》 云:「爰有包山,洞庭巴陵。地道潛達傍通,幽岫窈窕。」《山 海經》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苕水出于其陰,北流注 于具區。」謝康樂云:「《山海經》:浮玉之山,在句餘東五里。」 便是句餘縣之東山,乃應入海。具區今在餘姚鳥道 山北,何由北望具區也?以為郭于地理甚昧矣。 按郭氏《元中記》,「吳西具區澤中有包山,有洞庭室。」 按《隋書地理志》,毗陵郡義興舊曰陽羨,置義興郡。 平陳,郡廢,改縣名焉。又廢義鄉、國山、臨澤三縣入焉。 有計山、洞庭山。

按:《太平御覽江東諸山攷》:包山《吳地記》曰:「在縣西一 百三十里,中有洞庭,深遠莫測。《郡國志》云:洞庭山有 洞天門,東通林屋,西達嵅」南接羅浮,北達岱嶽。又 按《元中記》曰:靈國西有具區、溧水包山,有洞庭達寶 室,人從地下潛行,道通瑯琊、東武。《淮南子》曰:「古斷修 蛇于洞庭。」《左傳》云:哀公元年,夫差敗越于夫椒。今太 湖中別有夫椒山,中有大洞天宮,潛通五嶽。山舊無 三斑,謂蛇、虎、雞。侯景亂後,乃有虎蛇驚人之害。 按《方輿勝覽》,浙西路平江府,包山,「在吳縣西南一百 二十里,又名洞庭山,中有洞庭深遠,吳王使靈威丈 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盡,因得《禹書》。又有林屋洞,十 大洞天之一也。」

按《廣輿記》:「蘇州府洞庭山,在府城西太湖中,一名包 山,道書稱第九洞天。」

按《三才圖會洞庭山圖考》:「洞庭山在府城西一百三 十里,峙太湖中,一名包山,亦名林屋山。周迴一百三 十三里,重岡複嶺,茂林平野,閭巷井舍,不異市邑。又 有上方、下方、石公、龍頭、金繹、渡渚諸山,縹緲峰。其林 屋洞、毛公壇、桃花塢諸跡,尤為奇勝。」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洞庭山在蘇州城西峙太湖中, 一名包山,一名林屋山。山下有林屋洞天,深窈幽黑, 遊者列炬而入。壁上下皆作金色,有石乳自上滴下, 相接至地,瑩如白玉,所謂金庭玉柱是也。中設石床, 類為仙者之外室,稍進有流水阻絕,不知何人題曰 「隔凡」,字勢飛逸,疑非人間書也。《輿地記》云:「太湖東有 山,名洞庭,其山有三穴,東頭、北面,一穴不容人;西頭、 南面亦然,並有清泉流出;西北一穴,人傴僂得入穴 裏,如一間屋,上高丈餘,恆津潤流滴,四壁石色青白, 皆有柱,如人工然;南壁開處,側肩得入,有潛門二道, 北通瑯琊東武縣,西通長沙巴陵湖」《廣記》云:「震澤中 洞庭山南有洞穴,深百餘尺,有漁人」毛公者,誤墮 洞中。「旁有升降至一龍宮,下有《青泥至膝公》。」在洞 數日,食青泥若粳米,旬餘得歸。路出,事聞梁武帝,帝 問杰公,公曰:「此洞穴有四支,一通洞庭湖西岸,一通 蜀道青衣浦北岸,一通羅浮兩山間大谿;一通枯桑 島東穴,蓋東海龍王第七女,掌龍王珠藏。」《吳越春秋》 云:「禹治洪水,至牧德之山,見神人焉。禹再拜請誨,神 人曰:『我有靈寶五符,以役蛟龍水豹』。因授禹而」誡之 曰:「事畢可祕于靈山。」禹成功後,乃藏之于洞庭包山 之穴。至吳王闔閭之時,有龍威丈人得符,獻之。吳王 以示群臣,皆莫能識,乃令賫符以問孔子曰:「吳王閒 居,有赤烏銜此書以至王所,莫辨其文,故令遠問。」孔 子曰:「昔禹治水于牧德之山,遇神人,授以《靈寶五符》, 後藏于洞庭之包山,君王所得」,毋乃是乎?赤烏之事, 某所未聞。「包山下有石屋銀戶,方員百里」,

按《蘇州府志山阜攷》:「洞庭西山,周八十餘里,一名包 山,以四面水包之。或謂包公嘗居之。《真誥》曰:『去洞庭 見包公,問動靜』。」包公,句容鮑靚也。其稱洞庭,則以湖 中有金庭玉柱。左太沖賦云:「指包山而為期,集洞庭 而淹留。」山踞太湖中,遙望一島,而重岡複嶺,縈洲曲 漵,靈蹤異跡,殆不可窮。房琯云:「不遊洞庭,未見山水。」 信非虛也。其峰縹緲最高。縹緲之南,左偏坡陀為竹 塢嶺。嶺東為上方山。又東為羅漢山,毛公壇在其陰。 羅漢之南為雞籠山。一博山。竹塢南為飛仙山,稍西 為秦家山。自秦家折而南踰拋壺嶺為下方山。稍東 為洞山,林屋洞在焉。直金庭玉柱為天帝壇山。其南 為大蕭、小蕭二山。卻洞山西走長而狹者為梭山,明 月灣在焉。一峰斗入湖,為石公山,可盤灣在焉。其右 諸峰高者為白茅山,次為練車山,為黃家山。稍西為 陸塢山。踰支頭峰為野塢山、木壁山。又踰彈子嶺為 植頭山。自湯坎嶺稍折而南為馮家山。又南為圻村 山,中有石室。稍東為龍頭山。梭山、龍頭之間是為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