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1 (1700-1725).djvu/29

此页尚未校对

長沙山為大。長沙之西衝山,漫山為大。東洞庭之東 武山,北則餘山,西南三山,厥山澤山為大。此其上亦 有居人數百家,或數十家馬跡,兩洞庭分峙湖中,其 餘諸山,或遠或近,若浮若沉,隱見出沒于波濤之間。 馬跡之西北有若積錢者,曰「錢堆」,稍東曰大小。 與錫山若連而斷,舟行其中,曰「獨山。」有若二鳧相向 者,曰東鴨、西鴨。中有三峰,稍南大墮、小墮,與夫椒相 對而差小,為小椒,為杜圻、范蠡所嘗止也。西洞庭之 北,貢湖中有兩山相近,曰大貢、小貢。有若五星聚,曰 「五石浮」,曰「茆浮」,曰「思夫山。」有若兩烏飛且止者,曰南 烏、北烏。其西兩山南北相對而不相見,見即有風雷 之異,曰大雷、小雷。橫山之東,曰干山、紹山,曰畽浮,曰 東獄、西獄。世傳吳王于此置男女二獄也。其前為粥 山,云吳王飼囚者也。有若琴者,曰琴山,若杵,曰杵山, 曰大竹小竹,與衝山近。若物浮水而可見者,曰長浮, 癩頭浮殿前。浮與黿山相對而差小者,為龜山。有二 女娟好相對,曰「謝姑。」有若立柱,巀嶭玉柱,稍卻金庭。 其南為峐山,為歷耳。中高而旁下者,筆格驤首若逝 者。石蛇有若老人立。石公、石蛇、石公石最奇,與黿山、 龜山南北相對,曰「鼉山。」山旁有小鼉若螺者,「青浮。」二 鼉之間,若隱若見,曰「驚藍。」東洞庭之南,首銳而末岐 者曰箭浮。若屋欹者,曰「王舍浮。」苧浮又南為白浮。澤 厥之間有若笠浮水面者,曰「篛帽」;有逸于前後追將 及之者,曰「貓鼠」;有若碑碣橫者,曰「石碑。」是為七十二。 然其最大而名者,兩《洞庭》也。

洞庭山部藝文一

《遊洞庭山水月禪院記   宋》·蘇舜欽

「予乙酉歲夏四月來居吳門,始維舟,即登靈巖之巔, 以望太湖,俯視洞庭山,嶄然特起,雲霞彩翠,浮動于 滄波之中。予時據欄竦首,精爽下墮,欲乘清風,跨落 景,以翱翔乎其間,莫可得也。自爾平居䊸然,思欲一 到,惑于險說」而未果行,則常若有物腷塞于胸中。是 歲十月,遂招徐、陳二君子,輕舟出橫金口,觀其洪川 蕩潏,萬頃一色,不知天地之大,所能并容。水程愬洄, 七十里而達。初宿社下,踰曰乃至。入林屋洞,陟毛公 壇,宿包山精舍。又泛明月灣,南望一山,上摩蒼煙。舟 人指云:「此所謂縹緲峰也。」即登岸步,自松間出,數里 至峰下,有佛廟,號水月者,閣殿甚古,像設嚴煥。旁有 澄泉,潔清甘涼,極旱不枯,不類他水。梁大同四年,始 建佛寺。至隋大業六年,遂廢不存。唐光化中,有浮屠 志勤者,歷遊四方,至此愛而不能去,復于舊址結廬 誦經,後因而屋之,至數十百楹。天祐四年,刺史曹珪 以「明月」名其院,勤勞且死,其徒嗣之,迄今七世不絕。 大中祥符初,有詔又易今名。予觀震澤受三江吞囓 四郡之封,其中山水各見圖誌者七十有二,唯洞庭 稱雄其間。地占三鄉,戶率三千,環四十里,民俗真朴, 歷歲未嘗有訴訟。至于縣吏之庭下,皆樹桑梔甘柚, 為常產。每秋高霜餘丹苞朱實,與長松茂樹相差,間 于崖壑間,望之若圖繪金翠之可愛。縹緲峰又居山 之西北深遠處,高聳出于眾山,為洞庭勝絕之境。居 山之民已少事,尚有歲時織紃樹藝捕採之勞。浮屠 氏本以清曠遠事物已出中國禮法之外,復居湖山 深遠勝絕之地,壤斷水接,人跡罕至。數僧宴坐寂默 于泉石之間,引而與語,殊無纖芥世俗間氣韻。其視 「舒舒而行于于」,豈上世之遺民者耶?予生平病悶鬱 塞,至此爆然破散,無復餘矣。反復身世,惘然莫知,但 如蛻解俗骨,傅之羽翰,飛出乎八荒之外。吁其快哉。 慶曆七年十一月五日記。

洞庭兩山賦并序    明王鏊

楚之湖曰洞庭,吳之山亦曰洞庭,其以相埒耶?將地脈有相通者耶?郭景純曰:「包山、洞庭,巴陵地道,潛通旁達,是未可知也。」 而吾洞庭實兼湖山之勝。始山特為幽人韻士之所棲,靈仙佛子之所宅,至國朝名臣徹爵往往出焉。蓋湖山之秀磅礡鬱積,至是而後泄于人耶?《東岡子》曰:「山川之秀,實生人才,人才之出益顯山川,顯之維何?蓋莫過于文。兩山者,祕于古而顯于今,其實有待,子無容辭。」 予曰「然」 ,乃為之賦。其詞曰:

「吳越之墟,有巨浸焉,三萬六千頃,浩浩蕩蕩,如滄溟 渤澥之茫洋。中有山焉,七十有二,渺渺忽忽,如蓬壺 方丈之彷彿,日月之所升沉,魚龍之所變化,百川攸 歸,三州為界,所謂吞雲夢八九于胸中,曾不蔕芥者 也。」客曰:「試為我賦之。夫太始沕穆,一氣推遷,融而為 湖,結而為山。爰有群峰散見,疊出于波濤之間;或現」 或隱,或浮或沉,或吐或吞,或如人立,或如鳥騫,或如 黿鼉之曝,或如虎豹之蹲。忽起二峰,東西雄據,有若 巨君彈壓臣庶,又若大軍之出。千乘萬騎,旌幢寶蓋, 繚繞奔赴。東山起自莫釐,或騰或倚,若飛雲旋颷,不 知幾千百折,至長圻蜿蜒而西逝。西山起自縹緲,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