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1 (1700-1725).djvu/41

此页尚未校对

靈巖山圖

靈巖山圖

按董覽《吳地記》:「硯石山在縣西門外,亦名石鼓山,有 琴臺在其上。」

按《太平御覽江東諸山攷》。「石鼓山。吳王離宮在其上。 越王獻西施于此。山上有石馬。望之若人騎。而石鼓 之名。不知自起。」

按《方輿勝覽》。「浙西路平江府。靈巖山在城西二十四 里,又名硯石山。吳王之別苑在焉。有館娃宮、琴臺響」 廊西「施洞,山頂有池,生葵蒓,下瞰太湖,望洞庭兩 山,滴翠叢碧,在白銀世界中,亦宇內絕景。」山前十里 有採香徑,因置「秀峰寺。」

按《三才圖會·靈巖山圖考》:靈巖山即古硯石山,在吳 縣西二十里,亦名石鼓山,闔廬養越美人于此,上有 兩湖。《續圖經》云:「硯石山頂有三池,一曰月池,一曰硯 池,一曰翫華池,雖旱不竭,蓋吳時所鑿也。山上舊有 響屧廊,其下有石室,俗傳吳王囚范蠡之地。」又有 村。其山出石,可以為硯,蓋硯石之名由此也。《吳郡志》 云:「登山見太湖,諸山在銀濤中,亦宇內絕景。館娃宮、 西施洞、響屧廊、香水溪、吳王井,皆其跡也。」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靈巖山即古硯石山,亦名石鼓 山。山椒有石鼓,鳴則有兵禍。」

按《圖書編》:《靈巖山考》:山即古硯石山。《吳縣圖經》云:「在 縣西二十里,亦名石鼓山。」《越絕書》云:「吳人于硯石山 置館娃宮。」又云:「硯石去姑蘇山十里,闔廬養越美人 于此。上有兩湖。」《吳越春秋》云:「闔廬城西有山,號硯石, 高三百六十丈,去人煙三里。去吳縣西三十里,上有 吳館娃宮。」董覽《吳地記》云:「吳王離宮在石鼓山,越獻」 西施于此,有琴臺在其上。《續圖經》云:「硯石山西有石 鼓,故以為名。」

按《蘇州府志山阜攷》:「靈巖山在縣西三十里,高三百 六十丈,一名石鼓山,又名硯石山。」山連村。石可為 硯,故名。又名石射堋山。山之西北絕頂為琴臺,可以 遠眺。范成大謂「下瞰太湖及洞庭兩山,滴翠叢壁,在 白銀世界中者」是也。石壁峭拔,曰佛日巖。其中平坦 處為靈巖寺,晉司空陸玩捨宅為之,久廢于火,僅存 一塔與僧舍數間耳。今南嶽繼起,弘儲重建,梵宇一 新。山中有館娃宮、西施洞、響屧廊、吳王井、浣花池、石 鼓、琴臺等諸遺蹟。此山數十里外望之即可辨。高啟 曰:「靈巖拔奇挺秀,若不肯與眾峰列,尤多奇石,近頗 為採石者殘毀。山為蘇城來脈,不宜錐鑿,萬曆四十 一年,榷部馬之駿召各山主,給價官買,勒石山中。」 按《吳縣志·山川攷》:「靈巖山在天平山南,高三百六十 丈,一名石鼓山,又名硯石山」,又名石射堋山,本吳王 離宮也。《越絕書》云:「吳王于硯石山置館娃宮。」揚雄《方 言》:「吳人呼美女為娃」,蓋以西施得名耳。山之西北絕 頂為琴臺。自臺而東為走馬街。又東有池三:曰上方, 曰金蓮,曰硯池。或曰硯池即浣花池。相傳上方產葵 蒓甚美,今不復生。井二:一曰吳王井,一曰智積井,皆 大旱不竭。井之陽為涵空閣。其西南石壁峭拔,曰「佛 日巖。」其中平坦處為靈巖寺,向廢于火,僅存一塔,今 復建寺。塔前石壁聳起,為靈芝石。循塔南西上,有小 斜廊,甎址猶在,為響屧廊,亦曰「鳴屐廊。」吳王以楩梓 藉地而虛其中,西子輦行則有聲,故名。東為百步街, 石龜、石羅漢在焉。街之盡為石鼓,大者三十圍,其小 者半之。相傳此鼓鳴則有兵。又石上有男女足跡,俗 呼為「吳王西施跡。」街之南為西施洞。《圖經續記》云:吳 王囚范蠡處。洞右有牛眠石,前為出洞龍、貓兒石東 西為二找船塢,蓋吳王瀦水以戲龍舟之所。其下為 妙湛泉。

「晉陸玩宅」即今靈巖山寺基。

宋龍圖閣學士徐林宅在硯石山下。

「硯石山莊傍香水溪」,宋馮友能闢。

館娃宮,即靈巖寺基也。《吳地記》云:「閶闔城西有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