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1 (1700-1725).djvu/99

此页尚未校对

其刻字曰:石屏,與浮玉相對。北折有江山壯觀亭、三 召洞,洞石谽谺,容可數人,中像隱士。光在漢末嘗三 召不起,故洞名焉。閣曰觀音閣前修篁叢立,而金山 雄峙其前,尤為妙絕。東折為吸江亭,相傳其址舊為 浮圖,洪武時燬于火,遂易以亭。又東經焦山嶺,為大 悲亭,即宋善財亭故址,山之最高處也。江波浩渺,極 目無際,而雲樹風帆,隱映遐邇。又有自然菴,面其前 者,汝山、象山,而象山去尤不遠。《瘞鶴銘》「在山之足。石 已崩裂墮江,雖水落亦不復見。」古云「石有時而濿。」信 哉!

按《鎮江府志山川攷》:「山在郡城東九里大江中,與 金山並峙,相距十里許。自京峴東北至馬鞍雩山石 公山」一名象山入江止而為此山。按焦山從象山渡脈,善 水者云石底捫之有石閾橫亙江中,如游龍之勢,冬 月水落,近岸之石閾猶可見也,俗云「門檻石。」

焦山、兩獅形,象山、兩象形。獅象截水之下流,郡之門 戶在焉。金陵之下流,賴為鎖鑰,亦稱雙峰。韓維詩:「一 帶分江紀,雙峰照海門。」以雙峰指從兩小山者非。《圖 經》及《類集》云:後漢焦光隱此,故名,舊名樵山。宋敕焦 光洞隱樵山,又名譙山。《寰宇記》、杜佑《通典》皆有譙山 戍。宋之問詩:「戍入海中山。」而江淹《焦山》詩亦作譙,亦 名浮玉,今巖石有石刻。浮玉山二:一在石屏之側,一 在三召洞之右,而金山祖師巖石壁亦有之。山之餘 支東出,分峙于鯨波瀰淼中,曰海門山。《唐詩》稱松寥 夷山,佛印曰海門國。佛印詩:「二山對峙敞高扉,江漢 滔滔向此歸。」

《別峰》「別是一峰也,下有善才石。」

「焦仙嶺」在山巔盤礡處。

獅子巖,在雙峰中下之南,如二獅子環抱。或曰即海 雲巖,今海雲樓後。

海雲巖《華嚴經》六十二卷,善才童子由德雲比丘指 游海門國,參海雲菩薩佛印,不知海門國所在。主浮 玉見海門與焦山密邇,夜焚香私禱,「若果華嚴境界 必有祥異。」須臾,焦山西北五色霞光,上燭霄漢,亙夕 方滅。信此為華嚴真境。

觀音巖:在山之西畔。

羅漢巖,怪石巉巖,其下一小塔對峙于水際石上。宋 理宗書「羅漢巖」三字刻于石,亦曰羅漢洞。

石屏,吳傅朋書。字法奇古,在「浮玉」字旁。

《醉石》朱方公書,在石屏側。

蝦蟆石在石屏下。

瘞鶴巖,一曰羲之巖,有《瘞鶴銘》,中有「逸少書」三字,故 人又以為羲之巖。

霹靂石在瘞鶴巖側。

棧道巖在三召洞旁。舊刻「棧道」數字,隱隱苔壁間。而 巖磴崎嶇,篁木深密,但可遙睇而不可即也。

角觝石在棧道石下水際,二石相鬥,若爭雄然。 《陀羅尼經》石,在霹靂石旁。唐王奐集其祖右軍書,自 稱雲陽野夫。歐公《集古錄》云:「即奐書,頗為世重。」原在 郡治中,咸淳中太守趙溍移至焦山,今失。

三召洞,深廣幾二尋,以漢焦光三召不起,故名 「鑽丹石。」陶隱居《真誥》載:漢傅先生隱焦山石室,或云 在三召洞側,今莫知其處。

綜纜石在霹靂石東北。

釣魚臺石在霹靂石側。

善財石在山東北。

「青玉塢」在山東北隅。煙梢霧篠,叢密蔽翳,境甚幽僻。 「碧桃灣」竹木陰森,在山西北隅。

禮斗壇:

「燒丹井」在禮斗壇下南麓。

東泠泉在山西心經石之上。中泠泉之東,故名 「心經石。」宋吳琚書。「為江潮及風日剝損,僧移置松寥 閣。」

焦山部藝文一

《焦山遊記         》明·都穆

弘治甲子秋八月,予北上,道經鎮江,思覽焦山之勝。 丁卯,出定波門,東北行十里,憩象山下。望焦山屹立 江中,崔嵬聳拔,若堆藍凝黛,而殿宇牆廡歷歷可辨。 予喜不自禁,呼舟疾渡,須臾抵山,入普濟禪寺,門有 徐武功書牓曰「諸山第一峰。」歷藏殿,謁焦隱士祠。隱 士名光,字孝然,漢末河東人,嘗隱山中寺,今祠為護 伽藍神。前楹有佛印禪師十六詠詩石及沈尚書《固 祀記》。僧導予出寺,西行,上山二百步,崖上刻「浮玉」二 大字,乃趙宋人書。蓋茲山即古之浮玉,其名焦,則始 於隱士,所謂地因人而勝者也。崖左右有昔人題名, 摩蘚讀之,前一石橫出,其刻字曰:「石屏」,與浮玉對。北 折,登江山壯觀亭,讀《徐武功亭記》。又六十步,緣石而 上,至三召洞。洞石谽谺,容可數人,中像隱士。僧云「光 在漢末,嘗三召不起。」按蔡中郎贊,稱光為徵君,則三 召之語,蓋非虛也。循故道,兩躋石級,登觀音閣。前修 篁叢立,其右僧房據江之勝,而金山雄峙其前,尤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