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2 (1700-1725).djvu/117

此页尚未校对

有竇,可以下瞰,攀援而上。」瞻顧之際,瑞相忽現,金色 照曜,眉目瞭然。二人所見不異,惟浩更睹雙齒潔白 如玉。將暮,有一長僧來訪云:「公位必至太師。」又云:「公 是一個好結果的文潞公,但官家要用兵,切須力諫, 二十年後,當與公相見于越。」言訖,不知所在。乾道戊 子,公以故相鎮越。一夕,報有道人稱養素先生,舊與 丞相接熟,典客不肯通,大呼聲達內,亟命延之,索紙 書云:「黑頭潞相,重添萬里之風光;碧眼胡僧,曾共一 宵之清話。」擲筆不揖而行,遍覓不見。公大駭,追憶補 陀之故,始悟長僧及此道人,皆大士現身也。

寧宗嘉定歲,僧修者所祝大士栴檀像,偶毀亡一指, 心甚懊惋,後于洞前波間浮一花,視之乃向失像指。 理宗紹定庚寅十月,慶元昌國監胡煒禮潮音洞,倏 現火光,獅子盤旋,兩目如電。及至善財巖,童子再現, 粉面黛眉,寶蓋珠鬘,森列于前。旁現一塔,晶彩煥發。 淳祐間,連歲苦旱,浙帥顏頤仲虔禱洞中,遂見大士 作歡喜狀,甘雨立沛。

度宗咸淳丙寅三月,范太尉以目疾,遣子致禱洞下, 汲泉歸洗目。既愈,復命子來謝大士,忽現縞衣縹帶, 珠瓔交錯。

宋時倭奴入貢,船泊普陀洋,見觀音靈異,欲載之歸 國。臨行,風浪大作,滿洋開鐵蓮花,舟不能行,倭懼而 還之,故名「蓮花洋。」至中官王貴等奉旨齎華旛寶香 詣山,竊自意汪洋巨浸中,大士安在?皆人自敬信耳, 未必有神也。方解維,滿海復生鐵蓮花,風濤洶湧,舟 不能前。從人望山號呼,叩頭流血,風浪始平。輒有白 牛隔山浮至,盡食其花,舟遂可移。已而牛返水際,化 一白石如牛,至今猶存。故蓮花洋之西,有石牛港焉。 後元至元十三年,丞相伯顏定江南,部帥哈喇歹來 謁洞下窅,無所見,乃張弓引矢,射洞而回。及登舟,滿 洋復生蓮花,驚異悔罪,遂見白衣大士并童子僧。又 有七寶階,相傳大士欲從舟山築海隄通寺,為凡眾 所衝,遂止。至今泥址不壞,亦《短姑道頭》之類是也。 大德五年,集賢院學士張蓬山奉旨祝釐山中。至潮 音洞,見大士相,寶冠瓔珞,執楊枝碧玻璃碗,護法大 神衛翊其前。久之不見,祥光滿洞。

「致和元年戊辰四月,御史中丞曹立承命降香,至洞 求現。」忽見白衣相,瓔珞披體。次及善財洞,童子螺髻 素服,合掌如生。

「至正乙未冬十月初六日,天台劉仁本見《大士相》于 潮音洞」,與人間畫幀者無異。又見「大將軍身」與《羅漢 身》于洞口石壁上。一時群從所見,又各不同。

明永樂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潮音洞現白衣大士、 龍王、龍女、長者、大權,從辰至巳時,現開長眼,面帶煩 惱。午時現紫色身,面壁。酉時,善財巖外現白衣金冠 菩薩,坐紅日中,韋馱尊天日下坐立,羅漢海上步雲 而來。二十日卯時,洞內又現紫金身。

宣德二年四月,現閻羅王及玉女一雙隨之。

正統二年二月十九日,夜現寶珠,放大光明。

萬曆甲戌,《別傳》禪師渡海禮觀音大士,雲氣中湧出 金蓮,白衣冉冉示現。同航者五十人,獨師及成都僧 翠峰見之。

《居易錄》:天章說:滄州人張漢儒嘗病彌惡,夢三梵僧 以手三摩其腹,立愈,遂發願謁四名山,至普陀山,謁 大士畢,欲歸。見一老人于洞外掃除,因與語曰:「若遠 來,寧欲見大士乎?」張曰:「四千里至此,得見大士,死無 憾。然大士安得見老僧」曰:「但虔禱,當有睹。」張乃與同 輩十餘人跪禱,久之,忽見洞口有金光,老人曰:「大士 出矣。」眾諦視,果睹大士自石壁中出,唯見側面。又禱 曰:「既蒙大士現身,願睹正面。」頂禮歸,旦暮塑像設供。 大士即又背洞面海,去人咫尺,紺髮卷䰄,高顴隆準, 衣綠色,半身在雲氣中不可見。眾歡喜稽首,徐入石 壁去。老人云:「始亦以得遇大士現身,故捨身於此,供 灑掃之役。」久亦屢現。按《類纂》亦載,元張光弼《普陀山 觀世音善財應現》詩,蓋自昔有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