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2 (1700-1725).djvu/47

此页尚未校对

門,則平疇沃衍,更忘其為萬山之巔也。中起一石阜, 廣弗盈畝,柟柏森蔚,海鶴巢之,名「含珠林。」東西兩澗 水合為閣道覆之,名「觀瀾閣。」南澗有沼,石紋如錦,名 「錦鏡池。」又折而南,兩澗合流之水,垂瀉于千丈,巖下 懸為瀑布,虎豹吼而震雷轟也。寒飆從水中與飛沫 俱起,四顧戰戰不自持,是名「龍隱潭。」又行十里,至妙 高臺,為上雪竇。舊有藤龕,僧和庵巢「其中,日令雙虎 頸掛大竹筒,來寺乞齋,為守龕弟子。今僧去而龕廢 矣。此山奇峭幽邃,煙雲滿壑,亦海上之一奇觀也。」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雪竇山,在奉化縣,山多奇勝,有 妙高臺、藤龕、含珠林、錦鏡池、石竇、千丈巖、瀑布泉、龍 隱潭諸勝。唐時雪竇禪師居之,鳥巢衣褶,寂然不動。 宋理宗嘗夢遊一山,因」繪圖。令人遍訪。得雪竇如夢 境。遂敕名「應夢山。」

按《奉化縣志山川攷》:「雪竇山在縣西六十里,山多奇 勝。宋理宗嘗夢其處,御書『應夢名山』賜之。」

妙高峰在雪竇山。東望太白,西連天姥,南引天台,北 跨四明,峻峭特起,其狀如臺。下俯陡澗,深不可測。旁 有藤龕,乃和禪師伏虎處也。

千丈巖在雪竇山,有瀑布泉,又名飛雪巖,有亭曰「飛 雪亭。」

「丹霞洞」,在雪竇山。

《寺觀攷》:「雪竇資聖禪寺,距縣西五十里,肇創于晉唐 咸通間,名瀑布觀音禪院。至景福元年,常通禪師來 主寺事,始成十方禪剎。刺史黃晟施田三千畝,置寶 豐莊以贍。晉天福二年,有僧建塔于殿前。周廣順三 年,智覺禪師撤而新之。宋淳化三年,賜御製賦詠,建 成藏閣。咸平二年,賜雪竇資聖禪寺額。祥符三年,賜」 住持師號,命服度僧,免徭役。乾興中,明覺禪師重增 廣焉。仁宗夢遊此山。景祐四年,賜沉香、龍茶、白金、御 衣,免徭役,禁樵採,度僧行。紹興丁卯冬燬,釋如湛重 建。至道元年,孝宗敕鑄銅鐘,以警晨昏。淳祐五年,理 宗賜御書「應夢名山」四大字。元至元二十五年復燬。 寺藏御書二部四十有一卷,並廢。越二年,善來禪師 復建,至明仍其額,為天下禪宗十剎中之一。崇禎末 年,山寇胡乘龍作亂,寺復燬,大眾延天台景星巖石 奇禪師為寺主,始得造建殿宇,整頓重新。

奉慈禪寺在縣西六十五里。唐咸通八年創,名「奉國。」 宋治平二年改名「上雪竇山奉慈院」,後為寺。

雪竇山部藝文一

《遊雪竇山記       明》·楊守陳

余聞《雪竇》奇勝雅矣。成化十三年秋七月丙戌,訪奉 化王懷敏、宋景暘、馬靜之,約同遊。己丑,四人者輿騎 出縣治西,登日嶺,至石夫人廟。嶺巔有石特立,類人 形,故俗稱「石夫人」而廟之。又西北皆平原,有地濱湖, 江曰「白浪洋。」時旱地多赭,獨是洋黍稻彌蔚如雲。又 西折北,扺溪口,亂流而渡。時既午,復與蕭廷儀偕行, 西至山麓,緣麓西南數十折,始睹一亭,榜曰「雪竇山」, 距縣蓋五十里矣。景暘以疾返,迤北折西,有亭在井 旁,為名其亭曰「寒碧。」又西至望官曲,自入山亭,路皆 險隘蒙蔚,至此則巒開林豁,曠視無際,僧俟官必于 此乎望之,故名。北至御書亭,有碑,大刻「應夢名山」四 字。僧云:宋理宗嘗夢茲山,因圖而訪「得之,乃御書此 云。」北數步即山門,自登山經數十盤,每盤益高。至望 官曲,俯視下界,已若身在層霄上矣。又歷數十盤,高 益甚。既入山門,則坦夷寬曠,可三四頃,秔稌不殊平 野,殿閣僅在危坡,忘其為萬山之絕頂也。殿前數十 步,有阜森蔚,名「含珠林。」東西兩澗合流,于西南合處 作閣以道余,名之觀「瀾閣。」右漱玉亭,或在茲與南。澗 寬若沼,石文如錦,蓋即錦鏡池也。或曰:「澗旁舊有池, 環以花木,今已湮為田矣。」又南亦作閣以道,余名之 「聽泉亭。」旁有峻徑,曲折而南觀瀑布,蓋兩澗合流之 泉,垂瀉于千丈。崖下為隱潭,奇麗甚。然臨絕崖,俯浚 谷,悸眩不能諦觀。崖上有龍王祠,古飛雪亭也。聞有 妙高、徐鳧崖、桃花坑皆勝景。以暮且遠,不克往。還聽 泉亭,懷敏已布觴豆其中矣。侍行者善歌,歌聲與澗 琴、林笙相應,和觴數行,還宿方丈。明日,廷儀別去,懷 敏、靜之循故道返。余自御書亭而西,從石磴號「百步 街」者,絕峻且隘,不可輿。徒步至腰,復見所謂瀑布者。 仰觀之,始盡其奇麗。蓋泉出兩澗,注峻壁,若水晶簾, 自九霄中垂下至半壁,有石突出,承之若盆泉,激盆 四出,若玉瑩珠跳,雪飄花舞。復聚作匹練,垂至所謂 「隱潭」者,乃蜿蜒作白龍,循麓去,為之佇久。始行步五 里乃輿,然猶峻隘,懍懍乎惟恐墜。至小晦亭,乃與懷 敏、靜之會談。余甚悔誤從石磴之險,而靜之亦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