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2 (1700-1725).djvu/55

此页尚未校对

按《山海經,南山經》成山「又東五百里,曰會稽之山。其 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溴。」 今在會稽郡山陰縣南,上有禹冢。

按《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禹周行天下,歸還大越, 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乃大會計治國之道,遂更名 茅山曰會稽之山。」

按《史紀·夏本紀》:「太史公曰:『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 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封禪書》:「禹禪會稽。」《索隱》曰:晉灼云:本名茅山。《吳越 春秋》云:「禹巡天下,登茅山以朝群臣,乃大會計,更名 茅山為會稽,亦曰苗山也。」

按:《漢書地理志》:「會稽郡山陰。」會稽山在南,山有禹 冢、禹井。揚州山越王句踐本國,有靈文園。師古曰:「靈 文侯,薄太后父。」

按:《後漢書郡國志》,「會稽郡山陰,會稽山在南,上有禹 冢。」《山海經》曰:會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 瑛石。郭璞曰:「有禹井。」《越絕書》曰:「有重山,句踐葬大夫 種。」

按《水經漸江水注》,會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謂之為茅 山,又曰棟山。《越絕書》云:「棟猶鎮也。」蓋《周禮》所謂揚州 之鎮矣。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玦石。《山海經》曰:「夕 水出焉,南流注于湖。」《吳越春秋》稱,覆釜山之中,有金 簡玉字之書,黃帝之遺讖也。山下有禹廟,廟有聖姑 像。《禮樂緯》云:「禹治水旱,天賜神女聖姑。」即其像也。山 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十年,東巡狩,崩于會稽,因而 葬之。有鳥來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穢,是以縣官 禁民不得妄害此鳥,犯則刑無赦。山東有硎,去廟七 里,深不見底,謂之禹井,云東遊者多探其穴也。秦始 皇登稽山,刻石紀功,尚存山側。孫暢之述《征書》云「丞 相李斯所篆也。」

按孔靈符《會稽記》:「會稽山在縣東南,其上石狀如覆 釜,禹夢元夷倉水使者卻倚覆釜之上是也。」今禹廟 在下,秦始皇嘗配食此廟。

山有石室,云是仙人射堂。東高巖有射的石,遠望的 的如射侯,形圜,視之如鏡,土人常以占穀食貴賤。射 的明則米賤,暗則米貴。諺曰:「射的白斛一百,射的元 斛一千。」

按《太平御覽地部》:會稽山有石帆壁立,臨川湧出,亙 山遙望,芄芄有似張帆也。下有懸巖,名為「射堂。傳云 仙人常射于此,使白鶴取箭。」此是會稽東峰。

按《方輿勝覽》:浙東路紹興府,會稽山在城西二十里。 《周禮》:「揚州之鎮山曰會稽山,又名衡山,又名苗山、龜 山。」《白玉上經》:「會稽山周迴三百五十里,名陽明洞天, 一名極伭太元之天。」此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也。《史 記封禪書》:「禹封泰山,禪會稽。」又云:「始皇上會稽,祭大 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司馬遷傳》:「禹巡狩至 會稽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間云禹入此穴」《遁甲 開山圖》,禹治水至會稽,宿于衡嶺,宛委之神奏玉匱 之書十二卷以授禹,禹未及持之,四卷飛入泉,四卷 飛上天。禹得四卷,開而視之,乃《遁甲開山圖》。因用以 治水,訖乃緘書于洞穴。

按《三才圖》,會會稽禹穴圖。考《史記》,禹會江南,計功而 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山之東也,有隴 隱若劍脊,西嚮而下有窆石。窆石之右是為禹廟,背 湖而南嚮。《舊經》:禹廟之梅梁,張僧繇畫龍于其上,風 雨夜飛入鏡湖,人見梁上萍藻,始駭異之,乃以鐵維 于柱。禹廟之西曰中峰,下有禹寺,寺之後相傳為禹 「陵。陵有禹井,并有菲泉」,以禹菲飲食,故名。山之東北 接官嶺,其上有盤石屹立,曰降仙臺,下有茗塢、淘沙。 徑山南曰玉笥,其別峰曰石傘,曰香爐。西北五里與 宛委山相接。宛委山上有石匱壁立,中有孔穴,號陽 明洞,即《舊經》所云三十六洞天之十一洞也。夏禹發 之,得赤珪如日,碧珪如月,又中得金簡玉字之書,悟 百川之理。賀知章《纂山記》曰:黃帝號宛委穴,為赤帝 陽明之府,于此藏書。大禹始于此穴得書,復于此穴 藏書,人因謂之禹穴。越句踐自夫椒之敗,棲于會稽 之石室,受辱養馬,蓋即此處也。《史記》:秦始皇上會稽, 祭大禹,望于南海,刻頌秦德。今山下傳有始皇坐石, 並無刻石,惟縣西南七十里有刻石山,一名鵝鼻山, 此山最高,上有始皇刻石,云「李斯書。」山頂有巨石如 屋,中開,插一碑于其中,文皆為風雨所剝,隱約可見。 及司馬遷《自敘》上會稽,探禹穴,然舊經諸書皆以禹 穴繫會稽山之宛委山,今里人以陽明洞外飛來石 下為禹穴。又楊升庵謂蜀之石泉,禹生之地,謂之禹 穴。諸如此類,皆流傳失真矣。過會稽,自鏡湖達楓橋, 美竹嘉樹相望,十里而至於王逸少之蘭亭。亭有曲 水,有鵝池、墨池。曲水非其舊,當是溪流失其處矣。又 去而入苧蘿村,觀西施浣沙石,拜范蠡祠,群峰擁簇, 昔人謂「行山陰道上,如行鏡中」,信矣。

按《浙江通志·山川攷》:「會稽山在紹興府城東南十二 里,一名衡山。其山有石,狀如覆鬴,亦謂之覆鬴山,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