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2 (1700-1725).djvu/56

此页尚未校对

名苗山,又名塗山。吳王夫差入越,越王以甲楯五千 保會稽山。」《水經注》:「會稽之山,古防山也。亦名鎮山,又 曰棟山。《越絕書》云:『棟猶鎮也』。」

按《紹興府志山川攷》:「會稽山在府城東南十二里。《吳 越春秋》,禹登茅山,大會計治國之道,更名曰會稽。隋 開皇十四年,詔會稽等山並就山立祠。唐開元十四 年,封四鎮山為公,會稽曰永興公,有南鎮永興公祠。 經史地志所著,曰苗山,曰茅山,曰衡山,曰釜山,曰防 山,曰覆鬴,曰棟山,曰南山,實一山也。東北接官嶺,其」 上有磐石屹立,曰降仙臺,一曰苗龍仙人臺。臺下有 香爐峰,永興公祠之側有茗塢、淘沙徑、思古亭遺跡。 山南別峰曰石傘峰,下有范蠡養魚池,唐齊抗書堂。 山西北五里,即禹井、禹廟。又西百餘步有大禹寺,菲 飲泉。又按《舊經》云:「會稽山周迴三百五十里。」蓋總言 東南諸山之隸會稽郡者,如晉王彪之《刻石山贊》云: 「會稽刻石山。」宋《何引傳》云:「居會稽秦望山。」然則刻石 秦望,皆可以會稽山名之。《泊宅編》:「會稽東南巨鎮,對 案梅里尖,其周迴六十里。」此又兼言寶山也。然則會 稽山云者,諸山之通稱爾。

按《會稽縣志山川攷》:「南鎮會稽山在縣東南一十二 里。」

憶家嶺在縣南十五里,會稽山之東北麓。過嶺有「朱 氏宜園」書室,多樹梅竹。

「石傘峰」,會稽山之別峰,峰下有范蠡養魚池。

方干島在會稽山東北麓,俗呼「寒山」,唐方干之別墅 也。

陽明洞,在會稽山龍瑞宮旁。其洞是一巨石,中有罅, 即道書「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洞天也。又按《龜山白 玉上經》:會稽山週迴三百五十里,名陽明洞天,皆仙 聖天人都會之所。據此則陽明洞天不止龍瑞宮之 一石矣。唐觀察使元稹以春分日投金簡于此,詩曰: 「偶因投祕簡,聊得泛平湖。」其後王文成守仁為刑部 主事時,以告歸,結廬洞側,默坐三年,了悟心性。今故 址猶存,其謫居龍場也。嘗名其東洞曰「小陽明洞天」, 以寄思云。

「禹陵」,在會稽山西北五里。

南鎮廟在縣治東南一十二里會稽山之陰。

會稽山部彙考二

大禹禪會稽

按《史記夏本紀》不載。按《管子封禪》:「禹封泰山,禪會 稽。」

始皇 年定祀典祭會稽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不載。按《封禪書》:「秦并天下,令 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自殽 以東,名山曰會稽,春以脯酒為歲祠,因泮凍,秋涸凍, 冬賽禱祠。其牲用牛犢一,牢具珪幣。」

始皇三十七年,上會稽。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七年十一月,臨浙江水波 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 海,而立石刻頌秦德。」

二世元年巡狩禮祠會稽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皇帝元年春,東行郡縣,李 斯從。到碣石,並海,南至會稽。按《封禪書》,「元年東巡 碣石,並海,南歷泰山,至會稽,皆禮祠之,而刻勒始皇 所立石書旁,以章始皇之功德。」

成帝咸和八年以會稽山從祀北郊

按《晉書成帝本紀》,不載。按《禮志》,「咸和八年正月,追 述前旨,於覆舟山南立地郊祀五嶽、四望、四海、四瀆、 五湖、五帝之佐、沂山、嶽山、白山、霍山、醫無閭山、蔣山、 松江、會稽山、錢塘江先農,凡四十四神也。」

按《會稽縣志》,「晉成帝咸和八年,會稽山從祀北郊。」

北齊

北齊祀地祇以方澤,其神則會稽鎮諸山。

按《北齊書》。不載。按《會稽縣志》云云。

文帝開皇十四年詔於會稽山立南鎮祠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禮儀志》,「開皇十四年閏 十月,詔南鎮會稽山就山立祠,並取側近巫一人,主 知灑掃,並命多蒔松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