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3 (1700-1725).djvu/10

此页尚未校对

井,今井邊猶生青韭,即其驗也。大抵皆峭壁,不可登。 上有仙人井,飛流噴沫,冬夏不竭。或曰:「《釋籤》當作釋 箋。」以湛然居巖中,解釋天台教,而名結集以灌頂裒 集天台山教,未詳孰是?

桐柏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十二都,七十二福地之一。 由清溪迤北而入,嶺路九折至洞門,一望佳景,豁然 道觀屹處其中,唐司馬承禎隱此。舊《圖經》:「周靈王太 子晉主金庭治桐柏山」,即此也。

瓊臺、雙闕兩山,自桐柏山西北行二里,至元應真人 祠。取道仙人蹟,經龍潭側,凡五里至瓊臺,轉南三里 至雙闕,皆翠壁萬仞,森倚相向。宋祥符中,山人張無 夢結菴于此。徐大受《山行》摘句云:「大壑之心,瓊臺突 起。嵐光破綠,狀如削瓜。下俯百丈龍湫,心悸骨驚,不 可近視。」沿流五里至雙闕,幽花凝岸,苔茵布石,仙家 之奇觀也。

瀑布山一名紫凝,在縣西四十里三十二都。山有瀑 布,垂流千丈,遙望如布。陸羽《記》云:「天下第十七水。」蓋 與國清、福聖二瀑為三。其山產大葉茶。《志要》云:福聖 之瀑布,源出桐柏山金澗二井之泉,懸流數百尺,落 于萬仞之崖,冬夏不竭。遠而望之,瑩白如練,懸掛隱 映于蒼崖翠壁間,卒然一視,恍若天河之傾瀉也。 石橋山在縣北五十里十五都,兩山相並,連亙一百 里。舊傳五百應真之境。有石梁架兩崖間,龍形龜背, 廣不盈尺。其上雙澗合流,洩為瀑布,西流出剡中,下 臨萬仞,飛泉回射,危滑欹側,狀如橫虹。且多莓苔甚 滑,過者目眩心悸。按《赤城舊志》云:「凡往來人供茗,必 有乳花顯應,或寶炬、金雀、靈跡梵響,接」于見聞云。 東橫山在縣東十里八都九都界,以其橫據縣東,故 名。狀如覆舟,舊名覆舟山。四面迥絕,無所連接,《神邕 山圖》謂為台山之腳。其上坦夷可三十頃,中有三泉, 冬溫夏冽,側有古淨池,今蕪沒。山南盡處有石如婦 人,舊稱為新婦巖。山足相傳下有石鴨,讖云:「水打石 鴨頭,此地出公侯。」又云:「水打鴨頭穿天台,出狀元。」每 溪流逼向此山下,則有顯宦。其山頂方闊,明萬曆九 年,知縣毛鶴騰建《丹丘臺》。

九峰山在縣西北十五里十三都,其峰有九。徐靈府 《小錄》云:「瀑布寺前有九峰」,蓋台山之枝幹,舊名九隴, 王羲之與支遁常遊焉。唐天寶六年,改九峰神。《邕山 圖》云:「此嘗創建桐溪寺。」

鳳凰山在縣東十里。六都《志要》云:「山形似鳳者三,故 其地亦名鳳林崖,上有仙人掌跡,甚鉅。南有釣魚臺 及呂洞賓所遊之地,名為呂道岸。」其地夏日蚊蠅不 入,所產艾草入藥最佳。

蒼山在縣東四十里五都。《神邕山圖》云:「其山凌暎桐 柏,絕頂睇滄海,以其蒼蒼接漢,故名。」《古經》云:「其山鳴 吼,必有大風雨。」神邕以桐柏接寧海界,在縣東極處, 非今置觀之桐柏也。

寒巖山在縣西南七十里三十六都,因寒山子得名。 前有磐石,曰晏坐峰,上有石室,舊名拊石洞。後米公 芾題曰「潛真。」四山環峙如郛郭,上矗雲漢,其下嵌空, 置佛屋,不用瓦覆,由宴坐。西有石梁可數尺,架兩崖 間,險峻不可陟。南有泉如屋霤,寺僧縻竹緶引之。前 距山腹一里有道人洞,轉西二里,亂石灑流巖竇間, 散若虯髯,因號龍鬚洞,台山絕勝處也。《臨海記》云:「石 室前有立石,參差五色,遠望如綬帶,舊傳為綬帶山 產石髓、石脂,絕杪,有仙石棺。」

明巖山在縣西七十里三十三都,舊名暗巖。巖之前, 峭壁屹立,勢摩穹蒼,亦號幽石。其下竅穴逶邃,日光 穿漏,中有僧全宰棲真洞。轉北數步,怪石森然,上有 兩峰倒側,號合掌。巖西有泉,蔽巖而下,渙若垂箔。寺 僧亦用竹緶引之,從高下墜,號曰「水索。」由寺北捫蘿 而下,至重巖,磐石品列,即三隱詠嘆之地。常有光如 月,號石月。寺東有響巖,擊之聲鏗然。《寒山子》詩所謂 「重巖我卜居,鳥道絕人跡」是也。

大盆山在縣西一百八十里三十七都,西接東陽,南 界仙居,遙望山形如覆盆,故名。

大柱山在縣西九十里三十六都,南有黃水峰。 方瀛山在縣西北二十八里十二都。由桐柏北上,一 峰可五里許,上有平田十餘畝,間以陂池,前眺蒼峰, 後即雲蓋峰。唐長慶中,徐靈府居此,因賜今名。 繫船山在縣東四十里一都南陽。舊傳古煎鹽處,有 石盤柱尚存,有巨石橫亙,海波沃日,舟人常繫纜于 此。《邑志》一名髻山。《赤城舊志》又有髻山,在縣東四十 里,以其形如髻然,故名之。

司馬悔山,在縣北一十三里十一都。《道書》此為第十 六福地,舊傳司馬承禎應召至此而悔,因以為名。又 《雲笈七籤》載,「司馬悔山在台州府天台山北,李明仙 人所治之處。」

始豐山在縣西南十五里十九都。舊以狀類盤龍,名 「龍山。」唐天寶中更今名。

折山在縣西十六里十六都。《神邕山圖》云:「其山峭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