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3 (1700-1725).djvu/11

此页尚未校对

險折,而中峰拔立孤秀,舊傳王喬控鶴于此,又名鶴 峰。」

鼻山在縣西南一十五里二十三都,以形名,載《唐書 地理志》。下有龍湫,旱禱常應。

土牆山在縣西五十里二十七都。屹若牆立,故名。見 《唐書地理志》。

峇山在縣西五十里二十九都。舊《志》云在西南一十 五里,蓋誤。

甑山在縣西三十五里一十五都,下有釣磯。石 松山在縣東南四十里二都。

擔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二十四都。

招賢山在縣東四十五里一都,又名「雙峰山。」

焦山在縣西南六十里三十四都。

靈墟山舊《志》:在縣北三十里十一都,白雲先生隱處。 《圖經》云:「在縣北六十里,蓋七十二福地之一。」

八峰山在縣西北六十里十五都。中有萬年寺,所謂 「八峰明月、婆羅香爐、大舍、銅魚藏象、煙霞應澤」是也。 牛遊山在縣東五十里四都,東巖有片石,似牛遊形 成窩,舊傳神牛浴此,蹄跡跧痕尚在,俗呼為石牛遊。 覆盆山在縣東四十里一都,頂平,東西二隅有二井。 地里家以為台郡臨海,山川之美,皆是此胚胎迤衍 發秀。其說所謂「覆盆孕秀」是也。

亭山在縣東三十里二都。

接石山在縣東四十里一都。

寶華山在縣東三十里四都。產花乳石,色如瑇瑁,瑩 潤堅潔可愛。李德裕《謝寄石》詩:「聞君采奇石,剪斷赤 城霞。」宋林逋《謝天台僧寄石枕》詩:「斷石自何許,枕之 懷赤城。」皆謂此也。稍西有雲頂菴。距山足一二里,有 巒岫如帶,與溪流俱西向,環拱縣境,因名「帶橫。」相傳 其地唐時有王尚書居于此。

銀山在縣南十里二十都。宋元祐間,因礦發故名。後 因鑿山壓死人眾,燒煉無銀,遂廢。萬曆二十六年,凡 舊礦處,朝廷悉令開採。四月初四日,太監曹委官來 鑿此山無銀。堪輿家先言「此山居午,動必致火。」五月 間,縣東南果被火災。本年八月,復委官開採,仍無銀。 二十七年閏四月,太監劉同本府黃二守督工深入, 取砂面烹,亦無銀而止。

菡山在縣西六十里三十五都。

大淡、小淡二山:在縣南二十里七都。峰勢連接,周圍 三里。

龜山,在縣南五里。山形類龜,下有潭極深,大旱不竭, 有魚蝦之利。

鯉山:與龜山相近。

澹山在縣西七十里三十五都。

雷馬山在縣西九十里三十五都。

方山在縣西六十里三十五都。其山高峻千餘丈,山 麓周圍十五里,自足至頂皆方,故名。山之右有匼溪 茁,左有甑山茁,此居其中,山巔有廟鎮之。

白衣山在縣西五十里三十二都,上有白衣殿。 茶山在縣西八十里三十三都。

聚青山在縣西五十里三十二都。

儒堂山又名「宰山」,在縣西四十里三十都。

鳳山又名「赤山」,在縣西四十里二十七都。

鷓鴣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十五都,中有龍湫。《志要》 云:「常有鷓鴣鳴,故名。」

獨山在縣西六十里三十四都。

千佛山在縣西五十里二十九都。山足有寺,名「廣嚴。」 周圍佛剎,峰巒疊嶂,層出其上,故名。

斷橋山在縣北七十里十一都。自石橋沿澗行,可十 五里,則一石梁中斷,因以為名,即小石橋也。下臨危 澗,亂石棋布。有龍湫、「龍拖石」,邑人罕至。

妙山在縣東一百步,延袤一里,舊為城隍廟。宋曹勛 建「祐聖觀」,境民崇奉,香火不廢。舊有公館,改為社學, 鐘樓在其上,俱廢。山周圍皆民賃以居。登山一望,則 一邑之景致盡在目中,蓋邑之鎮山也。

金墩山在縣西北三里。《志要》云:「乃赤城山南行,支壟 盤曲,以翼縣治。」蓋妙山東,橫山夾輔邑東,此山在西, 蒼山蔚盆于左,赤城輝映于右,邑後諸山,高厚峻極, 而邑前面諸山,呈秀爭妍。邑治街巷橫列三數成乾 卦之象也。

蔓蘿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十都。

箕富山在縣東十五里西嶴。

華頂峰在縣東北六十里十一都,天台第八重最高 處。舊傳高一萬八千丈,周圍一百里,少晴多晦,夏猶 積雪。中有洞,石色光明。登絕頂降魔塔,東望滄海,瀰 漫無際,號「望海尖」,可觀日之出入。下瞰眾山,如龍虎 蟠踞、旗鼓布列之狀,草木薰郁,殆非人世。智顗與白 雲先生思修于此。有葛元丹井,王羲之墨池,李太白 《書堂》,

玉霄峰,在縣北三十五里,即洞天宮。重崖疊嶂,松竹 蔥蒨,且產香茅。直南巽隅,兩石對峙如門扉,號「小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