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3 (1700-1725).djvu/18

此页尚未校对

張氏「度予亭」在縣西巷內。

《寺觀考》:國清寺在縣北十里十一都,舊名天台,隋開 皇十八年僧智顗建。先是顗修禪於此,夢定光佛告 曰:「寺若成,國即清。」大業中,改名國清。五峰聳峙,雙澗 環流,為四絕之一。唐會昌中廢於兵火,大中五年重 建。柳公權書「大中國清之寺」六字。宋景德二年改景 德國清寺。後被兵燹,三朝御書數百卷俱焚,獨顗所 題《蓮經》與西域《貝多葉經》一卷及隋栴檀佛像、佛牙 僅存。建炎二年重修之。有三賢堂,謂豐干、寒山、拾得 也。又有兜率臺、錫杖泉、香積廚、訶羅大神寺,前有新 羅園,東南有祥雲峰、拾得岩、清音亭,其最高處有更 好亭。後巖瀑布循澗而下,尤為奇勝。元至正辛巳,邑 人胡榮甫建山門,僧勖宗冕建雨華亭,築「萬工池。」明 洪武甲子,大風雨,佛殿、鐘樓、御書閣盡毀。後寺僧稍 繼補葺,然非昔比矣。雨峰亭隆慶庚午重建,今廢。大 雄殿萬曆乙未,郡節推劉啟元,勸舊檀越許均莊、孫 汶棐等,捐貲助建。

大慈寺在縣北二十九里十一都,舊名修禪,或名禪 林。南齊中興二年僧智顗建,蓋即定光佛所示銀地 也。門之巽隅號佛壟,顗第二宴坐處。隋創國清,乃更 寺為道場。唐會昌中廢,咸通八年重建。宋大中祥符 元年改今額,其法堂曰「淨名」,以顗嘗講是經故也。又 有顗所供《普賢》及手書《陀那尼經》。隋所賜寶冠。有漱 「玉亭」,又有虞世南所書《華嚴經》,紹興中為秦檜取去。 明洪武十七年八月,殿宇為風雨所壞,僧德興重建, 臨海梅畋為之記。張性中《遊佛壟記》有高麗銅鈴杵, 永樂初尚存。

天封寺在縣北五十里十一都,陳大建七年,僧智顗 建。初,顗入山,見一老父,告云:「師卜庵,遇磐石可止。」其 後果如所告,遂結廬焉。因自號靈墟,蓋第五思修地。 其注《涅槃經》處,號智者嶺。中有卓錫泉,北望一峰摩 雲,即華頂也。隋開皇五年,賜號靈墟道場。漢乾祐中, 改智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壽昌寺。治平三年改 今額。舊有「瑞雲閣」,今廢。

石橋寺在縣北五十里十五都。舊傳五百應真之境, 又有方廣寺隱其中。宋建中靖國元年建,後燬於火。 紹興四年復新之。中有應真閣、妙音亭、先照亭俱廢, 惟曇花亭獨存。

萬年報恩寺在縣西北六十里十五都天台山下。唐 太和七年僧普岸建。《圖經》云:「隋大業二年建」,初晉興 寧間僧曇猷憩此,四顧八峰回抱,雙澗合流。八峰謂 明月娑羅,香爐大舍,銅魚藏像,煙霞應澤,以為真福 田也,遂經始焉。會昌中廢。大中六年號鎮國平田。梁 龍德中改福田。宋雍熙二年改壽昌。建中靖國初燬, 崇寧三年重建,號天寧萬年。紹興九年,改報恩廣孝。 後改廣孝為光孝,今復為萬年。先是,宋太平、天禧中, 累賜朱衣、寶蓋,及御袍、曳履諸珍玩甚眾,故有親到 堂。以仁宗賜衣時有「如朕親到」之語,故名。有妙蓮閣、 覽眾亭。淳熙十四年,日本國僧榮西建山門西廡仍 開大池香積有釜,極深廣,世傳闍提首那首者所鑄。 東南十里有嶺曰「羅漢」,巨杉偃蹇絜之,大百圍,凡供 五百大士,於是邀請。寺後過溪,有西天大師庵,生身 尚存。明萬曆十五年,李太后賜藏經,知縣毛鶴騰建 經閣。

善興寺在縣東北六十里十一都,舊名華頂圓覺道 場。晉天福元年僧德韶建。蓋僧智顗嘗宴坐于此,故 上有降魔塔、伏虎壇、鬼疊石、太白書堂、甘泉先生居, 歲久蕪翳。舊傳又有葛元茶圃、王羲之墨池,然無所 據。宋治平三年改今額,明洪武四年燬,僧宗濟建。 寶華寺在縣東六十里天台山麓。舊名「太平」,唐乾符 二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額。

禪林寺在縣西南一十五里天台山麓,舊號龍山集 雲院。隋僧智顗建。唐天寶六年,改龍山為「始豐。」宋乾 德二年,號龍山崇修院。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後廢。 明崇禎間復建。

東安隱寺在縣東六十里天台山麓,舊名「隱嶴。」漢乾 祐三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額。

普慶寺在縣東北三十里天台山麓,舊名「保興福慶 院。」晉天福四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額。

慧明寺在縣東北六十里五都華頂峰上。舊名「慧日」, 俗又呼東峰。梁乾化元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額,後 廢。今之「慧明」,不知其所始,豈華頂廢後更徙于此耶? 大智寺,在縣東五十里四都天台山下。宋開寶七年 建。太平興國初賜號「大明」,治平三年改今額。

護國寺在縣西北三十里十四都天台山麓。舊名般 若,周顯德四年建,蓋僧德韶第九道場。宋大中祥符 元年改今額。後錢太師忱家乞為香燈院,加廣恩。 白岩寺在縣西北三十里十四都天台山內。宋末僧 普耀初憩此地,有神江白郎告曰:「此吾居也,以師德 業尊廣,願推此室相奉。」遂呼白岩。隋大業中,僧純陀 徙平地五十步。唐貞觀十年賜號白岩寺,會昌中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