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3 (1700-1725).djvu/43

此页尚未校对

《高僧傳》:「僧普明,會稽人,朱姓,初止國清寺半巖,難于 得水。一日以杖叩石,泉湧出。今錫杖泉是也。」

《隋書徐則傳》:「則,東海剡人也。幼沈靜,寡嗜欲,受業于 周弘正,善精于議論,聲擅都邑。則嘆曰:『名者實之賓, 吾其為賓乎』?遂懷棲隱之操,杖策入縉雲山。後學數 百人,苦請教授,則謝而遣之。不娶妻,常服巾褐。陳大 建時,應召來,憩于至真觀。期月,又辭入天台山,因絕 榖養性,所資惟松水而已。雖隆冬沍寒,不服綿絮。太」 傅徐陵為之刊石立《頌》。

《天台縣志》:「司馬承禎字子微,洛州溫人也。居天台山, 曾至洞霄宮,事潘體元,傳辟穀導引術,無不通。後與 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維、孟浩然、王適、畢構、李白、 賀知章為方外十友。睿宗召之,延問其術,對曰:『為道 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夫心目所知見,每損之 尚不能已,況攻乎異端而增知慮哉』?帝曰:『治身則爾, 治國奈何』?對曰:『國猶身也,故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 物自然而無私焉,則天下治矣』。」帝嗟嘆久之,乞還山, 賜寶琴霞帔,公卿賦詩送之。時盧藏用隱終南山,後 登朝見禎將還,指終南山曰:「『此中有大佳處,何必天 台』?對曰:『以僕觀之,仕宦之捷徑耳』。藏用有慚色。」 《唐書隱逸傳》:「吳筠,華陰人,字正節。天寶初」,遊天台,觀 滄海,與名士相娛樂,文辭傳京師。元宗召見,獻《元綱 論》。

《天台縣志》:「甘泉先生,不知何許人,隱華頂峰,頻詔不 起。開元十八年,明皇遣官于王屋山置臺觀以居之。」 《唐高道傳》:「田虛應,齊人,字良逸,得大洞法。每水旱請 禱,敝衣岸幘而坐,應不旋踵。元和中,入天台,屢詔不 起。」

馮惟良,相州人,字雲翼。修道衡嶽。元和中入天台,廉 使元稹嘗造請,問方外事。後以《三洞法》行于江表,憲 宗屢詔不起。

陳寡言,越人,字太初,隱玉霄峰,號曰華琳。嘗以詩詠 自娛。將尸解,謂徒劉介曰:「當盛我以布囊置室中,勿 木為也。」

《天台縣志》:「徐靈府,錢塘人,號默希子。居天台雲蓋峰 石室中,以修煉自樂。會昌初,頻詔不起,絕粒十餘年, 凝實而化。嘗著《天台山小錄》《山洞要略》《寒山子集序》 《真經》十二篇。」

項斯,字子遷,江東人。會昌中進士,為丹徒尉。工于詩, 楊敬之雅愛之,贈詩云:「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 勝于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後遊天 台,因寓焉。

曹唐字堯賓嘗寓天台山以能詩名于時後為荊湘 從事。

「周朴,福州人,寓天台山。時黃巢亂,欲用之,不屈而死。」 《續仙傳》:「許碏,高陽人,少為進士,累舉不第。晚學道于 王屋山,周遊五嶽,自荊、湘抵天台。」

《仙傳拾遺》:夏侯隱不知何許人,大中末遊天台,獨止 一室,或露宿草樹間。每登山渡水,則閉目而睡,比至 則覺,人呼「睡仙。」

李畹《該聞錄》:「杜光庭字聖賓,括蒼人,號東瀛子。為時 巨儒,嘗居天台山。至懿宗朝,與鄭雲叟賦萬言,不第, 遂入道。初從僖宗入蜀,有文集百卷,終上都大清宮 內供奉。」

《舊圖經》:「劉處靜自號天台山耕人。會昌中,與葉藏質 應夷節,為林泉友。」

《天台縣志》:僧豐干居天台國清寺,形貌寢惡,被髮布 裘,或時唱歌。人問之第云:「隨我騎虎遊松門,與寒山、 拾得相親。」三人每邂逅,則長吟大笑,人莫測也。後太 守閭丘引嘗問豐干曰:「天台有何聖賢?答云:『國清有 寒山、拾得,狀貌類風狂,歌笑不常。蓋普賢,文殊後身 也。公至宜謁之』。」至則二人方據火談笑,閭丘遽作禮 二人云:「豐干饒舌耶。」遂搖手出門而去。豐干後于天 台示寂。

《傳燈錄》:「寒山子本無氏族,以其于寒石山中居止得 名。容貌枯悴,布襦零落。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時來 國清寺就拾得,取眾僧殘食菜滓食之。或廊下隨行, 或時叫噪,望空謾罵。寺僧以杖逼逐,翻身撫掌大笑 而去。雖出言如狂,而有意趣。嘗得詩輒題石間,好事 者隨錄之,得三百餘首。多述山林幽隱之興,或譏諷」 時態,警勵流俗,徐靈府序而傳之。終隱寒山石中。 拾得不言名氏,因豐干於山中經行,至赤城道,數聞 兒啼聲,遂尋見一子,可數歲,因名拾得。在國清廚內 滌器,常日齋畢,澄濾食滓,以筒盛之,寒山來即負之 去。後隱祥雲峰。時僧道翹纂寒山詩,以《拾得偈》附焉。 溈山佑禪師初作沙彌,自福唐至國清受戒時寒山、 拾得掃松迎迓,臨行寒山送之,云:「遇潭即止。」後于洪 州泐潭山得道。

《天台縣志》:「僧遺則,京兆人,長孫,其姓也,隱瀑布之西 巖。元和中,法席漸盛,自名其巖為佛窟,居四十年而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