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3 (1700-1725).djvu/44

此页尚未校对

僧普岸,漢東人,姓蔡。太和初,止水磑西峰,翌日有虎 引至中田,遂創平田禪院,今萬年寺是也。」

僧幼璋,夏侯其姓也。遊天台山,創福田院,今慧峰是 也。中和四年,人死于飢,璋聚骸以葬。錢武肅王嘗夢 一僧,儀貌甚偉,寤求不獲,後圖形至天台山得之,乃 璋也。賜號「至德大師。」

宋許仁字性初,山東鉅野人。從楊龜山遊。建炎初,以 右朝請大夫、集英殿修撰知臨安府。疏劾黃潛善、汪 伯彥直道不容于朝,因偕修武郎趙士佇遊台山,卜 居于邑之墨湖,建思敬堂、金波亭。所著有《靈溪新紀 編》及奏疏若干卷。

范宗尹,襄陽人。高宗時累官右僕射,出知溫州,退居 天台山。

季思可,龍泉人。寶佑四年進士,權貴忌之,退居天台 山,作書堂于雷馬山。

張無夢,鳳翔人,字靈隱,號鴻濛子。遊天台山,廬于瓊 臺。真宗召問,令講《易》,即說《謙》卦曰:「方大有之時,宜守 以謙。」上喜,除著作佐郎,不受。復召講《還元篇》,答曰:「國 猶身也,心無為則氣和,氣和則萬寶結,有為則氣亂, 氣亂則英華散,此還元大旨也。」賜處士先生號,亦不 受。上以長歌贈行,朝士咸賦詩送之。

杜本,字伯原,隱居天台山,學者稱為清碧先生。至正 三年,丞相脫脫以隱士薦,召為國史編修,稱疾固辭, 致書丞相,略云:「以萬事合為一理,以萬民合為一心, 以千載合為一日,以四海合為一家,則可言制禮作 樂而躋五帝三王之盛矣。」

潘和道,天台之橋亭人。性穎悟,行剛直,恣意吟詠,有 少陵風,喜談兵事。劉誠意過天台,邀論相合,曰:「方今 必有真主渾一天下,壺漿之迎,不在茲歟?」潘曰:「唐虞 之世,下有巢、由,富貴非所期也。」劉力勸之仕,猶豫久 之,曰:「僕勇劣鷹揚,忠讓叩馬,不過為頑民歸計耳。」遂 隱于華頂,築雲山一覽亭,自號竹坡隱者。

天台山部雜錄

《異苑》:「會稽之天台山,雖非遐遠,自非忽生忘形,則不 能躋也。赤城阻其徑,瀑布激其衝,石有莓苔之險,淵 有不測之深。」

《居易錄》:「天台山慧明寺有陳智者大師手書《陀羅尼 經》四卷,前三卷,內有缺,宋僧元通倣大師書補完之, 別書後一卷,以備亡失。明嘉靖中,有譚守取去大師 手書一卷,今存者皆元通書。吳江潘簡次耕遊天台 見之,云:第四卷筆法精勁,神采奕奕。」知譚所取乃元 通書耳,大師手蹟故在也。

潘次耕云:「從天封上華頂,惟善興寺有眾三十,號叢 林,然亦編茅代瓦。其餘小茅,蓬散處巖谷中,單棲偶 隱,一瓢一衲,齋缽不繼。而巖阿澗曲,閒值團瓢,獨木 為橋,老樹縛屋,落花不掃,經聲朗朗,為聖為凡,不可 知也。」予謂風穴沼禪師單丁七年,日乞村落,夜然松 脂。倚遇禪師住法昌,無僧徒,開爐日撾鼓上堂,為泥 塑十八羅漢說法偈云:法昌今日開爐,行腳僧無一 箇,只有十八。高賢緘口,圍爐打坐,諸方傳之,固知真 善知識,未必開堂領眾,千百為群,如吳越間習氣也。 寒山子有二,皆載《天台山志》。其一即寒山拾得文殊 化身。其一道士李褐遇貧士去數日,復乘白馬來,謂 褐曰:「頗知寒山子乎?即吾是也。」

王立:程《天台山記》:天台山去郡治一百五十里,《志》稱 華頂高萬八千丈,複嶂重列,如張帆,翠濤中上參台 宿,故名。如桐柏、赤城,皆即所向而分氏之爾。愬皋祖 起自大盆,遊天姥,開峽,支甚繁。東為天封寺,一名靈 墟,突峰曰摘星,分二榦。一至緱城、勾章諸山屆海;一 于覆盆山迤入大固,毓臨海郡。西為萬年寺,亙通元 峰,為韶國師道場。南支繇葛閬峰始結國清寺,演為 桐柏。其左駢化佛,壟孕天台縣。從縣北陟二里,名「萬 松徑」,尚顏左壁,彷彿聞濤聲,旁植二浮屠,高數丈,衣 蘿薜如繡柱,此造國清初門也。抵陿口,復列石幢二, 鐫金剛密跡,為解脫門。前屹立一峰如覆釜,名「孤嶼」, 隱隱見虯松載道。稍入,臨萬工池,池上標七佛塔,匯 雙澗水,東麓湧大浮屠,影挂霄漢,為寺之大觀。每偕 沖公坐迴瀾橋,溪聲雲濤,如凌空天樂。入三門,班菩 提樹數本。由雨花亭登大雄殿,輝煌奪目。環以五峰 雙澗,粼粼,巉巉怪石。中嵌九節菖蒲,可采為餌。殿左 聳危樓,貯今上所為《御函金誥》。洎紫袈裟,即沖公奏 頒者。右配普門殿,殿後無畏法堂,家比部公諱士崧 新之。堂左石竇為飛錫泉,色如乳。右曹源,為宋譙國 曹勛書銘。東南隅三隱堂,為三聖藏修處,茂樹修陰, 如在祗陀林矣。華頂矗萬山,門獨表于諸峰,他山如 蓮花瓣附之,亦云「上應華蓋。」當雲斂空霽,晨起,看旭 日于溟渤中忽涌金丸,大可十餘頃。西顧錢塘,微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