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4 (1700-1725).djvu/105

此页尚未校对

按《方輿勝覽》,江西路江州小孤山,在彭澤縣北九十 里,今屬舒州宿松界。歐公云:江南有大小孤山,江側 有彭郎磯。云彭郎者,小姑壻也。余嘗過小孤山,廟像 乃一婦人,而敕額為「聖母」,豈止俚俗之誤哉!

按:《明一統志》:小孤山在江南安慶府宿松縣南一百 二十里,江北岸孤峰峭拔,與南岸山對峙如門,大江 之水至此隘束而出其下深險可畏,上有神女廟,對 彭浪磯,故俗有「小姑嫁彭郎」之語。

又「在江西九江府彭澤縣北九十里。」

按《三才圖會·小孤山圖考》:「小孤山在安慶府宿松縣 東南百有三十里,其山初立江之北岸,與南岸相對 如關,其水湍急,極其險迅,世謂之海門第一關。」今屹 立於江心,若柱而佇。蓋緣明成化甲辰年忽衝北岸 入江,而此山遂在江中矣。山無支峰,無贅阜,石壁峻 拔,遠之如菡萏出水,近之如芙蓉淩波,亭亭焉,屹屹 焉,如削如立,其水澎湃。其南下為彭浪磯,其磯躅為 馬當山。其北下為娥眉洲,其洲如黛,為小孤祠。其下 有鐵柱,古彭澤簿馮克敏所鑄,舟人賴以濟險。其山 上有亭,人謂之「梳妝亭」,有石級,凡百有十二。其級紆 曲,其半有石隙,可屋。亭下數步有岩如斗,可居。其東 有平石可憩,其西有龍湫,可汲。又其「上有隙地可畦, 其山多苔蘚,壁多煙蘿,其石多劖。」宋元人詩:「其木多 攲,其高可數千弓,其週可數百弓,其挽如髻,其脫如 穎」云。

按《安慶府志山川攷》:「小孤山在宿松縣東南百有二 十里,大江中流,石壁峻拔,海潮至此即止,故又號曰 海門。」

按《宿松縣志山川攷》:縣南百四十里曰小孤山,原在 北岸,一峰孤峙,與南岸彭浪磯相對,週里許,高窮千 丈,為楚蜀豫章諸水咽喉。磯峭水湧,海潮至此不得 上,故曰海門山。一名小孤者,對大孤而言,尤覺秀拔 也。明初運舟屢覆,成化時,繪圖進覽,上以筆拖其內 曰:「此處分流勢緩,可無傾楫。」成化甲辰六月,北岸忽 決山屹江心,其險少殺。復詔立鐵柱,上鐫「海門第一 關」五字。其後挽柱放舟,稍得安全。其南為胭脂港,其 北為峨眉洲。其山石穹立,攀躋無隙。唯西北石罅,路 通一線,如行壁上人躡磴捫蘿,艱逾鳥道。幾轉至山 腋,石起,忽伏處有地可閣,為天妃宮。宮右折而上,一 徑窄絕,攬纜蛇行,歷數十級至妝亭,為山巔。亭後數 武石劃,中開一龍口可汲,隙地可畦。山上草木,觸石 怒生,掩映樓臺,益覺蔥蒨。憑欄一望,帆檣上下,天水 瀰漫,平沙繡錯,遠樹迷離。一點孤青,若滅若沒。「大別」 讓其娟秀,《五老》遜其孑峙。

按《江西通志·山川攷》:「小孤山在九江府彭澤縣北十 里大江中,一名髻山,取其形似髻也。江側有彭浪磯, 俗訛云彭郎磯,遂呼為小孤婿廟,像遂婦飾,而敕額 為聖母云。」劉沆詩:「擎天有八柱,此一柱仍存。石聳千 尋勢,波流四面痕。江湖中作鎮,波浪裹盤根。平地安 然者,饒他五嶽尊。」觀此可以知小孤之勝矣。

按《九江府志山川攷》:「小孤山在彭澤縣治北一十里 大江中,其形似髻,又名髻山。」

按《彭澤縣志山川攷》:「小孤山距縣北五里許,壁立江 中,江水分流其下,激湍狂瀾,舟人相戒,如峽江灩澦。」 揚子金焦云:「山之西,倚崖為閣,祀小孤之神,遊覽者 多留題詠。宋歐陽修曰:『江南有大小姑江,側有彭郎, 俗呼彭郎者,小姑壻也。余嘗過小孤廟,像乃一婦人, 而額敕聖母,始知世代相襲,豈只鄙里之謬哉。明嘉』」 靖間去天妃之號,題曰「小孤之神」,足破俗誕矣。 彭浪磯隆起江濱,長江自孤山直衝磯下,波濤淜湃, 與孤山對峙,號為海門第一關。元吳澄詩有云:「絕岸 孤峰已是奇,彭郎對立儼相持。」明夏寅詩有云:「虎牙 彭浪石,鐵柱小孤山。」

《烽火磯》在小孤山下。

《郎君石》在小孤山下東畔。

「梳妝亭」,在小孤山頂,憑高眺遠,極江天之勝。俗傳小 姑梳妝之所,亭因以名,誕矣。

小孤山部藝文一

《遊小孤山記        宋》·陸游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 此山當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 其下,嵌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他石迥異。 又有一石不附山,傑然特起,高百餘尺,丹藤翠蔓,羅 絡其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 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 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小孤屬舒州宿松